对那些经济增长很快并且面临耐多药结核病沉重负担的国家而言,现在到了加强承诺并提供资助的时候了。
世卫组织/全球基金联合新闻稿
2011年3月23日,日内瓦: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以及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呼吁世界领导人加强承诺并且加大捐款,以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实现诊断和治疗100万耐多药结核病人的目标。
应对耐多药结核病方面取得的进展
今天,世卫组织发布了“面向到2015年普遍获得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一报告,该报告介绍了面临耐药结核病负担最重国家在应对耐多药结核病方面取得的进展。“许多国家都取得了进展,但是尽管最近加大了工作力度,整个世界仍要做更多工作,使所有有需求的耐多药结核病人获得医疗,”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说。“我们不能令耐多药结核病任意扩散。”
若不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
若不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就会增加结核病耐药菌株的扩散危险。世卫组织估计,2011年至2015年之间将有200多万耐多药结核病新发病例。
治疗规划
由全球基金资助并按照世卫组织治疗标准实施的规划,期望在2015年前使大约25万耐多药结核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
预计2011年国际上对结核病全部投资的84%将由全球基金提供。可是,需要加大国内和国际上的资源,以应对耐多药结核病并在与结核病的斗争中不断取得进展。
“耐多药结核病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挑战,这是由于该病治疗起来存有难度并且费用昂贵。除非我们作出特别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不然我们提供资助并且确保结核病的总体应对不断取得进展的能力将会受到威胁”全球基金执行主任卡察契肯表示。
加强承诺
“对那些经济增长很快并且面临耐多药结核病沉重负担的国家而言,现在到了加强承诺并为自身的耐多药结核病项目提供资助的时候了。几个国家有能力来显示其在南南合作方面的新领导力,以及对同样受到疾病影响的周边国家提供援助,”联合国秘书长防治结核病特使Jorge Sampaio博士说。
自2009年以来,受到耐药结核病影响最重的23个国家已经将用于耐多药结核病的预算几近翻番。从2002年到2010年,全球基金在世界上资助的结核病规划已经向770万病人提供了治疗并挽救了410万人的生命。
“全球基金资助结核病项目,以向病人提供医疗,该基金取得的成功可用所挽救的生命数目来衡量,”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执行秘书Lucica Ditiu博士说。“每一位结核病人都应当得到适当治疗。我们的倡导活动代表着世界上数百万病人,以及我们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比如世卫组织和全球基金。要在未来五年中使100万人获得耐多药结核病方面的有效治疗,我们就需要与所有合作伙伴一起合作,尤其是受到疾病影响的社区。”
耐多药结核病是一种对一线标准药物没有反应的结核病形式。2009年,世卫组织报告称有940万人患有结核病,另有170万人死亡,其中包括38万艾滋病毒相关结核病人。在2008年,也就是可获得估计数字的最近年份,约有44万耐多药结核病人,另有15万人死亡。
关于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
世卫组织是联合国系统内卫生方面的指导和协调机构,负责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指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查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
世卫组织遏制结核病司与世卫组织区域和国家办事处一道:
制定政策、战略和标准;
支持世卫组织会员国作出的努力;
衡量朝着结核病目标取得的进展并且评估国家规划的实施情况、资助情况以及带来的影响;
促进研究;
以及促进形成伙伴关系、开展倡导和交流。
关于全球基金
全球基金是一个独特的全球公共/私立伙伴关系,致力于吸引并且拨付防治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的额外资源。这种在政府、民间社会、私立部门和受影响的社区之间形成的伙伴关系属于国际卫生筹资方面的一种新方式。全球基金与其它的双边和多边组织密切协作,补充在这三种疾病方面正在作出的努力。
自2002年成立以来,全球基金已成为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规划的主要资助方,已批准的资金有217亿美元。到目前为止,通过向300万人提供艾滋病治疗,向770万人提供抗结核治疗,以及分发预防疟疾的1.6亿顶药浸蚊帐,全球基金支持的项目已经拯救了650万人的生命。
关于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
遏制结核病伙伴关系是由瑞士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代管的,由1600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公共和私有捐助机构,以及非政府和政府组织组成,共同致力于消除结核病。该伙伴关系制定的“2011-2015年遏制结核病全球计划”是在世界上降低结核病死亡率并且开展结核病研究与开发的一个路线图,其目标是到2015年底将结核病死亡数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半。
上一条·北京深圳改革试点是一种积极探索
下一条·噻托溴铵可推迟COPD急性发作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