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全方位存在,全方位的曝光,可谓“十面埋伏”。经过不平凡的2011,我们看到了很多医疗纠纷,在媒体的干预下变得“家喻户晓”,甚至让事情“疑惑重重”。
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开放的报道为医院提供了宣传良机;另一方面,一些负面报道也将医院推向风口浪尖。有人甚至说: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在这个全媒体时代,谁也无法从中抽离,因为所有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其实,医院是可以影响媒体、利用媒体的,但要找到自己、社会和传媒要求之间的交集点。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面对媒体并非一件困难的事情。想说的时候说两句,不想说的时候,沉默是金。即使出了突发事件,还可以“防火防盗防记者”。但时至今日,紧闭的大门并不意味着没能爆料,所有的记者都知道“无可奉告”是一种回答,更是面对公众期待事件真相的态度,还给媒体和公众留下了“医院错了,所以不说”的想象空间。所以,清华大学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所长董关鹏表示:“不做不说,瞒天过海;只做不说,行胜于言;先做后说,后发制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边做边说,透明公正这才是面对发生突发事件后医院的正确做法。”
可能你会疑惑,在这样的专业学科问题上,媒体是不是扮演了一个多余的角色呢?因为从诸多事件看来,媒体似乎往往只会扰乱、煽风点火,对专业问题“断章取义”,对简单事情“放大发酵”。在这些专业学科问题上,媒体似乎不应该插足。是不是媒体错了呢?媒体是不是就该保持沉默呢?大洋网民意圆桌会主持人唐子玲给予了“不”的回答,非常肯定地说:“媒体作为社会监督的有力武器,是不能沉默的。”其实媒体的初衷不是泼“脏水”,是为了让公众知情事件真相,让医疗机构认识自己的缺陷,让医疗机构在监督下达到一个自我完善的目的,促使医疗制度走向合理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陈规划也肯定了媒体的监督促使医疗机构正视问题,大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所起的积极作用。 在更多的人看来,媒体就像手电筒,它的作用是发现人们未知的一面,也就是隐藏的一面,相对于透明公开的“白天”,媒体的作用就是探索未知的“黑夜”。 根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文敏多年与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与媒体合作是“1+1>2”的决策。所谓的“1+1>2”不难理解,也即医疗机构与媒体不应该对立,而应该互助互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医疗机构不能扭曲媒体的重要性,不能排斥媒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医院应该主动、自觉地与媒体打交道。董关鹏总结了医院应该“三说三不说”:医院应该主动地说、智慧地说、及时地说;不应该不愿意说、不尽快说、事后再说。
选择媒体——“对口的”才是正确的
目前很多人困惑在于,在突发事件后,医疗机构往往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圆满地为突发事件划上句号。这是不是与媒体的理念相背呢?媒体似乎“希望”医疗事件无休止的演变下去。在此思维上,医疗机构与媒体的沟通就变得如履薄冰,可能一不小心,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成为明天的头条新闻。医疗机构应该如何掌握与媒体的沟通技巧,构建“双赢”的局面呢?广东电视台邵龙权的观点,为医疗机构拨开了疑云:与媒体搭建人脉构架,找准“对口的媒体”对处理事情将会是事半功倍。
也正因为医疗机构不了解媒体,才产生了与媒体之间的隔阂。媒体分大众媒体和专业学术媒体,跟医疗机构一样,分工明确,就像一个妇产科医生是不可能为一个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手术的。专业学术媒体与大众媒体主要的差别在于有专业人士进行学术问题的把关。
比如医学专业媒体,通常会有医学专业人才进行医学常理的把关,不犯基本的学科错误。所以在医疗纠纷面前,可能大众媒体会从常识上看待问题,而忽略了学科的严谨性,偏向于人民大众的心声。而医学专业媒体会从医学常理分析问题,看待事情更全面和准确。这也就是说,医院+媒体如果试图达到“1+1>2”的效果,那么找准专业的对口媒体尤为关键。更有人建议,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媒体,由其带动、影响大众媒体。
下一条·医生说“下辈子做棵树”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