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F1000推荐七大免疫学论文

2012-09-05 09:40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摘要:“F1000(Faculty of 1000 Medicine)”又名“千名医学家”,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全世界2500名国际顶级医学教授组成的国际权威机构。其中近期最受关注的七篇免疫学论文如下:

    1.利什曼原虫RNA病毒与粘膜皮肤利什曼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皮肤利什曼病又称皮肤黑热病,是由Donovan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病变。目前已知的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3种,Donovan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内脏,引起黑热病,也可侵犯皮肤黏膜,引起皮肤利什曼病。热带利什曼原虫, 不侵犯内脏,只引起皮肤出现孤立性丘疹结节和溃疡称为东方疖。巴西利什曼原虫,只侵犯皮肤黏膜,称为皮肤黏膜利什曼病。

    瑞士洛桑大学生物化学系最近的研究表明皮肤利什曼病的严重程度与利什曼原虫RNA病毒有关。利什曼原虫携带过表达的RNA病毒(Leishmania RNA virus–1,LRV1)在体内主要由TLR3进行识别,通过TLR诱导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产生。奇怪的是,这些TLR3介导的小鼠的免疫反应变得更容易受到感染,并使动物足垫肿胀增加。因此,LRV1破坏了宿主的免疫反应,使机体不能准确地识别这些寄生虫。

    由于机体在皮肤利什曼病早期即可识别LRV1,研究人员推测LRV1双链RNA从死亡的寄生虫体中释放出来,LRV1破坏了宿主的免疫反应,使利什曼原虫得以存活。这些结果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机理,以便提出更加准确的诊断与有效的治疗措施。

    推荐理由:这一有趣的研究证实利什曼原虫病毒感染可影响巨噬细胞中的先天免疫反应。利什曼原虫侵犯到皮肤鼻咽组织,可导致粘膜皮肤利什曼病。

    A. Ives et al."Leishmania RNA virus controls the severity of 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 Science, 331:775-78, 2011.

    2.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与白介素-17免疫先天性缺陷

    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disease,CMCD)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肤、指甲以及口腔和生殖器粘膜反复或持续感染。在这篇文章中报道了CMCD的两个遗传病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细胞因子受体IL-17RA缺陷,以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细胞因子IL-17F缺陷。IL-17RA缺陷为完全性缺陷,细胞对同源和异源IL-17A及IL-17F反应均消失。相比之下,IL-17F缺陷为部分缺陷,IL-17F同源和异二聚体突变显示活性受损,但并没有消失。法国Necker医科大学实验表明,IL-17A与IL-17F是皮肤黏膜抵抗白色念珠菌必不可少的物质,但在其他方面并无大的作用。

    研究者首先调查了一个法国儿童,他的父母是拥有摩洛哥血统的堂兄妹。他在新生儿期即患有白色念珠菌性皮炎,5个月大时表现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皮炎。临床上和遗传上排除了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已知的原因,除了表现为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缺乏其他表型,因此诊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粘膜皮肤念珠菌病。研究者对编码IL-22、IL-22RA1、IL-10RB、IL-17A、IL-17F及IL-17RC的候选基因进行了测序。IL-22作为单体与其受体结合,组成IL-22RA1和IL-10RB,而IL-17A和IL-17F可以通过包括IL-17RA和IL-17RC链的受体发出信号组成同源或异二聚体。这个儿童IL17RA基因是c.850C>T无义突变纯合子。IL17RA基因其他部分和另外6个基因序列中无其他突变。这个孩子的父母和同胞均表现健康,且突变等位基因为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特点。这个突变等位基因在人类多态研究中心家系中52个人种群1065位健康对照者中发现。

    之后研究者又对一个来自阿根廷的具有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元化家族进行了研究。IL-22、IL-22RA、IL-10RB、IL-17RA、IL-17RC及IL-17°基因均无突变,但是指示病例的IL-17F基因出现杂合错义突变。此外,对人类多态研究中心家系中1074位对照者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此突变可能与多态性无关。

    推荐理由:这一针对人类展开的研究提供了是白色念珠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粘膜与皮肤感染的遗传学证据,表明其可能与IL-17的先天免疫缺陷有关,与之前在动物模型获得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A. Puel et al."Chronic mucocutaneous candidiasis in humans with inborn errors of interleukin-17 immunity," Science, 332:65-8, 2011.

    3.利用秀丽线虫研究抗病毒免疫

    研究人员发现携带天然感染宿主生物体病毒的秀丽线虫可作为一种完美的模型体系用于研究抗病毒免疫及宿主病原体系统进化。

    过去由于缺乏感染病毒从而使得利用线虫作为模式动物研究宿主病毒相互作用受到限制。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肠细胞具有异常形态学表型的野生型线虫(C. elegans 和 C. briggsae)鉴定出了与已知的nodaviruses具有远亲关系的两个新型RNA病毒。

    “模式生物是研究生物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我们渴望能通过线虫深入了解病毒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文章的作者王大卫(音译,Da wei wang)表示。

    推荐理由:是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在野生型线虫中发现自然存在的病毒。这一发现为科学家们抗病毒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模式生物。

    M.A. Felix et al."Natural and experimental infection of caenorhabditis nematodes by novel viruses related to nodaviruses," PLoS Biol, 9:e1000586, 2011.

    4.免疫反应中IL-17分泌型T细胞的命运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新型小鼠模型追踪了表达激活性白介素17(IL-17A)的细胞命运。他们发现生成IL-17的辅助T细胞(T(H)17 cells)在不同的炎性环境中显示不同的可塑性。白色念珠菌急性皮肤感染时,T(H)17细胞不分泌IL-17以外的其他细胞因子。而在实验性慢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症(EAE)中原本分泌IL-17的细胞转而在脊髓中生成γ干扰素(IFN-γ)和其他的致炎细胞因子。利用这一模型研究人员深入地了解了在不依赖IL-17表达的条件下与T(H)17发育起源相关的效应性T细胞的功能命运。

    K. Hirota et al., "Fate mapping of IL-17-producing T cells in inflammatory responses,",12:255-63,2011.

    推荐理由: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证实了在辅助T细胞T(H)17程序中IL-17分泌型细胞的命运可进一步受到炎症条件的影响。

    5. 肿瘤浸润调节性T细胞通过RANKL/RANK信号通路驱动乳腺癌转移

    即使是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没有先发炎症、感染病因的肿瘤,其生长和转移进展也受炎性机制的影响。例如,前列腺癌转移与晚期肿瘤中淋巴细胞浸润以及2种肿瘤坏死因子(淋巴毒素lymphotoxin、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及配体RANKL)的表达上调相关。但是,RANKL的来源及其在转移中的作用尚未得到确认。RANKL与其受体RANK通过细胞核因子-κB受体(IκB)激酶-α(IKK-α)的抑制剂来控制妊娠期小叶腺泡细胞的增殖,而IKK-α是乳腺癌前体细胞自我更新和前列腺癌转移所需的成分。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检验了RANKL, RANK和IKK-α是否也参与乳腺癌转移过程。事实上,对常在转移性癌中增多并过表达原癌基因Erbb2的乳腺癌细胞而言,RANK信号通路在其肺转移发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转Erbb2基因癌细胞的转移播散同样需要CD4 CD25 T细胞的参与,该型细胞主要的转移前功能即产生RANKL.在小鼠及人乳腺癌中,大多数产生RANKL的T细胞紧邻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的基质细胞,并表达由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转录因子叉头型基因P3 (FOXP3)。肺转移对T细胞的依赖可被外源性RANKL所替代,RANK 人乳腺癌细胞同样对肺转移有驱动作用。这些结果均与肿瘤浸润性CD4 或FOXP3 T细胞对人乳腺癌预后的不良影响相符,显示以针对RANKLRANK的靶向治疗辅助对原发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可能起到预防复发转移的作用。

    W. Tan et al."Tumour-infiltrating regulatory T cells stimulate mammary cancer metastasis through RANKL-RANK signaling," Nature 470:548-53, 2011.

    推荐理由:这篇论文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新发现,证实调控T细胞可通过RANKL/RANK相互作用直接促进乳腺癌转移。

    6.嗜酸性粒细胞帮助维持骨髓浆细胞的存活

    浆细胞在长期免疫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认为有一些浆细胞长期生存在骨髓的特异性生物环境中。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骨髓嗜酸粒细胞与浆细胞定位在相同的环境中,为浆细胞提供存活因子。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证实嗜酸性粒细胞可通过分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和白介素6 (IL-6)促使浆细胞存活。在嗜酸性粒细胞缺陷的小鼠中,研究人员发现骨髓中的浆细胞数量相对较低。重建实验结果表明嗜酸性粒细胞对维持骨髓中记忆浆细胞起关键性作用。嗜酸性粒细胞缺陷可诱导长期存活的骨髓浆细胞发生凋亡。新研究结果表明嗜酸性粒细胞是维持骨髓中浆细胞长期存活的必需因子。

    V.T. Chu et al., "Eosinophils are required for the maintenance of plasma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Nat Immunol, 12:151-19, 2011.

    推荐理由:提供了嗜酸性粒细胞重要的生命维持功能的明确且直接的证据。

    7.CD80与CD86反内吞:CTLA-4功能的分子基础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LTA-4)是T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一个必需负调控因子。CLTA-4与刺激受体CD28分享两个相同的配体CD80和CD86.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CLTA-4能够通过反内吞从竞争细胞处捕获它的配体,抑制它们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这一研究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抑制免疫的新机制。

    O.S. Qureshi et al., "Trans-endocytosis of CD80 and CD86: a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cell-extrinsic function of CTLA-4," Science, 332:600-3, 2011.

    推荐理由:这一研究是科学家们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LTA-4,一种抑制T细胞反应和避免自身免疫的T细胞受体)抑制功能的机制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Faculty of 1000 Biology”创办于2002年1月,是一种在线科研评价系统,其推荐原则立足于论文本身的科学意义而非发表在什么杂志上。该系统根据全球2300多名资深科学家的意见,提供对近期发表的生物科学论文的快速评论,目的是帮助广大科研人员遴选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工作。该机构专家根据论文对当前世界生物医学和临床实践的贡献程度和科学价值,每年对全球SCI文章总数不足千分之二的优秀精品医学论文进行推荐和点评,并赋予“F1000论文”称号向医学界推荐,涵盖了医学各个学科,是一项很高的学术荣誉。

相关新闻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