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医用耗材确实太贵了。”广州市民邹女士感慨道。邹女士的老母亲做了三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出院时的账单让她着实体验了一把“看病贵”。
这份账单显示,病人手术前后住院近一个月,总共花了约17.5万元。在总费用中,西药费、检查费、诊查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床位费7项费用一共加起来也不到2万元。真正花钱的是一项标明为“材料费”的费用,竟然有15万多元。而这个所谓的“材料费”,主要就是心脏起搏器和配套的导管等高值医用耗材。
南方日报记者昨日从广东省物价部门获悉,广东作为全国医药价格改革和试验的试点省,正在酝酿出台医疗器械价格管理办法。广东将从价格监管入手,积极探索破解高价医疗器械监管的困局。
医疗器械行业有一个潜规则:附加值越高、价格越贵的产品越好卖。这正是医疗器械价格虚高集中在高档耗材上的原因。
一般来说,一款高值耗材从生产厂家出来到广州某家医院,要经过一级代理、华南大区代理、省级代理等多个层级。每一次转手至少有30%的利润。
广州某医院价格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其实医院并不希望医疗器械太贵。普通耗材不能单独收费,整个耗材项目医院实际是亏损的。
天价耗材
医用耗材加权均价水涨船高,如心脏起搏器比增57.65%
“在目前的医疗费用构成中,高值医用耗材费用占较大的比例。”南京师范大学医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广东医药价格协会副秘书长王国华介绍,由于部分医用耗材价格昂贵,导致患者和社会的医药费用负担沉重,助推了“看病贵”问题。
以邹女士的母亲为例,如果按住院天数折算,每天的诊查费仅为3元左右。手术需要高水平的医生团队才能完成,耗时2—3个小时,手术费仅为5000元左右。而所用的植入性医用耗材等“材料费”,却高达15万余元,足足占了总费用的89%.
“现在的医疗价格体系是"脑体倒挂"的。”广州某大医院的科室主任王浩(化名)表示,从目前病人的医疗费用结构分析,药品和医疗器械都是大头,它们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老百姓看病的花费。
2009年下半年,广东省物价局在省内开展了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价格专项调研,完成了《医用耗材价格研究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在一般综合性医院病人费用中,药品费平均约占45%—50%,医用耗材费用约占10%—13%,而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相关的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麻醉费、检查检验等费用不足五成。
省物价局的调研报告显示,2008年,所调查的医疗机构使用心脏起搏器、管腔内支架补片的种类和数量比2007年明显增多。而在这两年中,医用耗材加权平均价格也水涨船高,如心脏起搏器比上年增加57.65%;管腔内支架补片系统增加47.26%.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崔书中认为“在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医疗耗材,确实存在定价虚高的问题,这也是看病贵的原因之一”。
业内人士介绍,医疗器械业内有一个潜规则:附加值越高、价格越贵的产品越好卖。这也正是医疗器械价格虚高问题集中在高档耗材上的原因,这些产品的价格都是以万元为单位计算,包括用于心脏手术的支架、球囊、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产品等。
垄断销售
高值医用耗材,如植入心脏起搏器,目前还没有国内企业能够生产
医疗耗材价格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因为新技术需要很大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成本;另一方面,也和我国材料技术不过关,导致国外产品垄断有关。
广东省医疗器械研究所医疗器械高级工程师陈玉芳有10年的从业经验,她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医疗器械根据使用安全性分为三类,其中的低端医疗器械产品领域技术含量较低。十多年前,经过大量国内资金进入,目前国产产品已经占据了50%—60%的市场。“比如注射器,国内就有300多家企业生产,经过近几年的企业竞争与行业整顿,尚有数十家生产企业,已经形成充分的竞争,价格并不算高。”
“高值医用耗材,如植入心脏起搏器,目前还没有国内企业能够生产。虽说原料成本并不高,但因为技术垄断和专利控制,就能够卖很高的价格。”陈玉芳说,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产品,并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价格都是供应商说了算。“曾经有人就开玩笑说,想发财不用卖毒品,可以卖支架,因为利润率有时能高达1000%.”
由于国外进口器械占据主流,往往某一品类全世界只有几家企业生产,医院采购时也没有选择权和议价权。一些国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发的最低档的型号在本国早已淘汰,却仍然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通过代理商的层层加价,进口价仅仅数千元的医疗器械,到医院采购时能卖到2万—3万元。
对于这些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外资垄断地位,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原副会长郑全录透露了一个数据:目前,国内包括心电图机、CT、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基本看不到国产品牌,超声波仪器等领域中跨国企业的垄断份额甚至超过90%.
“医用耗材特别是高值耗材不但有"销售的垄断性",也存在"消费的被动性".”王国华则指出,一方面,目前政府仅对医用耗材在医疗机构的终端价格进行了限制,医院的采购价仍实行市场自由定价。有些型号规格的产品甚至全球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自然希望得到高额的利润;另一方面,高值医用耗材往往技术含量较高,患者缺乏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只能是医生推荐什么用什么,处于被动消费状态。
目前医院诊疗等服务价格偏低的现实,加上企业无孔不入的不正当竞争,部分医生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也乐于通过“过度治疗”方式以获得回扣。
在刚性的需求下,供需的不平衡和信息的不对称,不仅导致患者缺乏话语权,就连医院采购时也难有议价能力。广州某大医院采购负责人就对记者抱怨说,3月份有医用耗材的供应商通知医院涨价,医院还价20%,最后因为该种耗材卖方市场的现实,一分钱都没谈下来。“他们牛气哄哄地说,5月份前广东都会涨价至少50%以上,不可能单独给我们折扣。”
下一条·进修在北京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