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Nature新闻报道,近日来自希腊艾奥尼纳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他们在对三十几份高引用的论文进行分析后发现科研工作者通常引用那些显示最密切相关性的论文从而过分夸大了生物标记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生物标记是指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类细胞生物特征性标记,例如某个基因或蛋白质的活性。生物标记不仅可从分子水平探讨发病机制,在准确、敏感地评价早期、低水平的损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提供疾病早期预警,还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疗效提供依据。
尽管研究人员一直在致力于发现可靠的生物标记,然而如今这一研究领域充斥着的却只是那些最初显示巨大潜力,但却在更深入的核查中被彻底否决的生物标记。
“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研究在那些权威期刊上发表数量庞大的文章,宣称他们发现的生物标记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斯坦福大学的流行病学家John Ioannidis说:“然而却极少能够真正地进入到临床上。”
希腊艾奥尼纳大学的Ioannidis及同事Orestis Panagiotou在发表于5月31日《美国医学会杂志》(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论文中称研究人员常常延续对某个生物标记的夸张性宣传,即使是在深入的研究已否定其重要性的情况下。
“这并不是指某件轶事,而是目前频繁发生的事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流行病学家Patrick Bossuyt认为。
Ioannidis表示他自己就曾发表过关于有潜力的生物标记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然而后来他发现这些结论最终均未能立住脚。这些经历使他意识到所有的结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测验证。
在新研究论文中,Ioannidis 和 Panagiotou将焦点放到了24种高引用的生物医学期刊上。他们选择的有关生物标记的论文引用次数均在400次以上,随后他们将范围进一步缩小至那些针对同一生物标记进行了后续荟萃(meta)分析的研究团体。其中有35个研究项目满足他们的选择要求。进而他们发现其中29项研究显示的生物标记与疾病的相关性高于后续的荟萃分析中的结果,其中30项研究报道相关性高于最大单项研究观察到的结果。
其中已被引用1436次的一项1991年的研究报道证实血液高水平的高半胱酸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27.7倍,而荟萃分析报道发病风险却只有1.58倍。
“许多的研究人员正在引用的都是一些包含最好结果的研究,这显然存在着显著的引用偏差,”Ioannidis说:“这或许正是生物标记作用被夸大的重要原因。”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