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使用手机真的增加癌症风险?

2012-09-04 17:28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上周WHO一专家小组声称手机“可能”致癌,一时间有关手机安全性问题的争论再起波澜。

    这是首次由WHO这样的重要卫生组织提示手机与癌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消息一经发布便即刻引发许多科学家的发对。这些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声称,目前有关手机导致癌症的证据不足,从生物学角度看,手机致癌一说也令人难以置信。

    那么,手机与健康之间的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6月6日《纽约时报》刊登了专栏记者TARA PARKER-POPE有关这一问题常见疑问的解释。现编译如下,与大家分享。

    最新声明来自何方神圣?

    这一专家小组来自于WHO的咨询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与癌症的相关性。

    自1971年以来,该机构的相关专题计划已经对900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将它们分为5类。截止目前,他们发现107种对“人类具有致癌性(Carcinogenic to humans)”,包括石棉、雌激素和烟草等;59种“很可能具有致癌性(Proba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如人类乳头瘤病毒和夜班工作;266种“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如某些化工原料、咖啡以及现在所说的手机。另外,还有508种目前尚没有结论,属于“不能分类(Not classifiable as to its carcinogenicity to humans  )”的因素,如含氯的饮用水、荧光照明以及茶叶。在进行研究的900多种因素中,仅有1种——饮用水源中的己内酰胺(Caprolactam,用于生产尼龙的一种原料),属于“很有可能不致癌(Probably not carcinogenic to humans)”。

    该声明的依据何在?

    手机产生非电离辐射,这是一种非常弱的能量形式。专家小组称,他们全面分析了有关这种辐射对动物和人类影响的大量研究报告。

    所有的人类研究均为观察性研究,仅能说明手机使用与癌症存在关联,但并不能肯定其因果关系。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与三种癌症有关:腮腺癌、听神经瘤和神经胶质瘤。所有这三种肿瘤均为罕见,即使手机使用增加其罹患风险,但就个体风险而言仍然非常小。

    对手机使用最大规模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研究是一项名为Interphone的研究。包括加拿大、以色列和其他西欧国家在内的13个国家参与了该项研究,其研究结果去年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该研究发现使用手机与脑瘤之间总体上未见关联。但研究者报告,使用手机最多的参与者罹患胶质瘤风险增加40%.

    另外发表在《美国流行病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一项以色列研究发现,手机使用较多者腮腺肿瘤风险增加58%.瑞典研究人员发表在《职业与环境医学》(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对16项有关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使用手机较多者10年后听神经瘤和神经胶质瘤风险加倍。

    既然手机使用与癌症似乎真的 “可能有关”,那为什么有的科学家却不以为然?

    上述研究始终受到方法学的困扰。Interphone研究提示,手机使用者总体上较少罹患癌症。显然,没有人相信手机还能预防癌症,因此认为该发现有些反常,数据存在偏倚和错误。批评者认为不能随意取舍数据,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发现无真实可言。

    再者,如果手机可导致脑瘤,因手机无所不在,我们应该看到脑瘤在全球范围内应呈流行态势,而事实却非如此。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手机问世25年以来脑瘤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发现脑瘤发病率有任何增加,”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手机产业顾问Meir J. Stampfer博士说道。“虽然科学不像数学那样可丁可卯,但就此类事情而言,我对手机健康风险一点担心也没有。”

    但手机产生辐射,难道辐射不致癌吗?

    手机所发出的非电离辐射极其微弱,其能量不足以使化学键发生断裂,即不会造成DNA损害。科学家已反复表明,对于手机所发出的非电离辐射可能致癌或导致其他健康问题,现有生物学知识难以作出解释。

    诚然,有关手机使用对健康危害的争论远没有结束。今年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NIH的研究发现,使用手机时间少于1小时便可使靠近手机天线部位的大脑活动加快。该研究对低水平非电离辐射损伤提供了一种可能解释:非电离辐射或许引发大脑产生自由基或炎性反应。

    网上流传的“手机爆米花”视频是真的吗?

    在“手机爆米花”视频中,4部手机围城一小圈,手机通话后,中间的玉米很快膨胀爆裂。该视频曾一度在网上迅速传播并被一些人认为是事实。但事实上,这是一家蓝牙耳机厂商的病毒式营销活动。

    使用蓝牙耳机比直接用手机通话安全吗?

    蓝牙是一种无线通话技术,为达此目的,该类设备需要发射出非常低水平的辐射。但目前没有人进行有关蓝牙耳机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一种担心是,即使蓝牙耳机发射的辐射水平低于手机,但耳机直接塞入耳内,更靠近脑部,并且在手机不通话的时候,无线耳机或送话器也会发射微量辐射。

    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无线通讯教授William G. Scanlon认为,蓝牙设备的辐射水平极低,其辐射风险是可以忽略不计,使用该类设备(包括无线网络)无需任何防护。

    既然都说风险极低,那大家为什么又大惊小怪呢?

    虽然目前的研究数据令人欣慰,但需要注意的重要一点是,所有的人类研究对象都是成人。而现在青少年从小就使用手机,目前尚没有人知道终身暴露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危害。

    “我们最为关切的是,现在的孩子们将终生与手机等设备为伴,所以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使用这些设备是否有致癌或其他健康风险。”南加州大学预防医学教授、IARC专家小组组长Jonathan Samet博士如是说。

上一条·药价黑幕

下一条·亦敌亦友大肠杆菌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