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个人感想】医患沟通中,我们要善用通俗的比喻

2012-09-19 13:50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在与家属的沟通中,善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说明专业问题,可能更容易让家属接受与理解。

  1.给早产儿家属沟通病情中的比喻:

  先说早产儿的危险:早产儿本该母亲子宫里无忧无虑的成长,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不管是母亲的原因还是孩子的原因,现在,孩子提前出生了。就像没有成年的孩子,比如是4-5岁健康的孩子,突然失去了亲人的照顾,要独立生活,要自己找吃的,有病了要自己照顾自己,这很不容易,在成人眼里很平常的事情,比如:过马路、感冒生病、打火作饭等等,让一个4-5岁的孩子去做,都可能发生致命的危险,这个能理解吧!相对成长来讲,未成年的孩子不只是个子小些,他(她)所面对的是从头到脚全面的落后,是整个社会适应能力的缺乏。现在早产的孩子就是这样的情况,对于他(她)这个胎龄的孩子来说,是正常的,但对于足月儿来说,他(她)现在就像是未“成年”的孩子、从头到脚的各个器官都还没有成熟到能很好独立工作的地步:肺发育不好,可能会部分或者完全鼓胀不开,个别干脆就没发育或者有严重的畸形,肺张不开,也就不能顺畅的呼吸氧气,我们专业里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一旦发生,如果没有呼吸机及很昂贵的促使肺成熟的药物,病人接近于100%的死亡;再比如,胃肠道发育不好,就会很长时间不能进食,或者进食后不能很好消化食物,造成胃肠道出血,就是我们专业上称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花费很大、死亡率也很高;还有血管发育不好极易发生脑子里面出血;抵抗力差,很容易出现严重的感染、败血症、肺炎、脑炎;肝发育不好,容易出现黄疸,而且黄疸也容易进入脑子,形成后遗症率很高的胆红素脑病;大脑发育不好,比足月儿更容易发生脑瘫,将来不会走路,甚至智力低下,也会随时出现没有任何先兆的呼吸停止、让人措手不及;其它如心脏、肾脏等等全身各个器官都是这样的情况,因为早产,发育都会比足月儿差,也比足月儿有更多问题。孩子早产后,早期吃得往往很少,我们的静脉营养,不会比在母亲子宫内给孩子提供的营养更好,也容易出现生后的营养相对较差,最终,这类早产的孩子如果存活,要想在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成就等等方面赶上足月儿人群,要孩子和我们家长负出持久的、更多的努力才行。

  总之,孩子现在属于未成熟的早产儿,从出生开始,孩子就要独立面对母体外这个复杂的周围环境,各个脏器的发育能不能维持它的正常功能,能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而很好存活,就要看孩子自己了。以上咱们说的各种情况,几乎每一种情况,都足以危及孩子的生命,但那些都是孩子这个胎龄出生的早产儿必须要面对的,无法逃避,我们也无法代其受过,现在孩子就像过山路十八弯,每一步旁边都是万丈深渊、危险重重,每一个上述的情况发生都可能随时危及孩子的生命。现在,方向盘就在孩子手里握着,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只能从旁协助,(这里可以加上自己医院在救治像这个早产儿的经验与危险,早产儿的危险如实描述就已经很吓人了,倒也没必要放大)。对于早产儿的救治,整体来说:随时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病症是意料之中、很正常的事;反而没发生任何问题我们会感觉很幸运;能理解这个意思吗?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一路顺风出院的情况也有,但不多。真有一些“死生由命,又天不绝人”的意思。

  所以家属的心理应该有所准备,而且早产儿的治疗周期很长、花费很大(根据接诊孩子的情况大概推算)。

  最后还可以加上一句: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提问。并表达出:我们会尽力救治云云的内容。

  在这种病例的沟通中,因为家长对早产儿可能发生的危害很难直观理解,但用4-5岁的孩子举例,能让家属充分理解早产儿“从头到脚、全面落后、多脏器功能不足”的客观事实,更能理解其致命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不确定性及突发性。个人感觉沟通的效果不错,供需要的同行参考。

  2.给发热孩子家属沟通中的比喻:

  A.家属往往会说:“孩子一直烧好几天了,会不会把脑子烧坏了、或者烧成肺炎、脑炎?”我常常这样沟通,说:我怎么没听说过?也没见过会烧出肺炎、脑炎的病例!发热本身不是疾病的根源,只是体内疾病的表现,比如现在孩子嗓子发炎,这是先有炎症,再由炎症引起的发烧。就像母亲生完孩子时伤口的疼痛,是先有的伤口,再由伤口引起的疼痛。炎症时的发烧就像伤口时的疼痛一样,都是症状与结果,我们不会担心疼痛时会再疼出一个伤口吧!发烧也不会烧出新的肺炎、脑炎。当然,病毒细菌感染到脑子、肺,可以引起脑炎、肺炎,但与发烧没有直接的关系。

  B.在谈到38.5℃以下应该观察为主、劝家属尽量不要用药物积极退热的指导依据时,常说: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一点:孩子感染后发热,是机体保护自身的反应。在发热期,机体对抗疾病、消灭病毒细菌的能力会比不发热时明显提高,对疾病的恢复是很有好处的。而且,38.5℃以下的发热对孩子没有明显的影响,大多数孩子在这个温度都能耐受。如果我们这时把体温退下来,同时也降低了孩子的抵抗力,而且,是药三分毒,孩子还要负担药物的毒副作用,现在的退烧药可都是会有一定的肝肾损害、抵制骨髓、降低抵抗力的作用的,孩子用上药以后会不会发生这些毒副作用我们不知道,但我们能减少孩子面临这种危险的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慎重的选择任何药物。希望家长也要理解医生:我们的共同目标是让孩子更快的好起来,如果最后疾病没把孩子打倒,而在用药上伤害到孩子,我们都不会心安的。也请家属自己想想,我开一个医嘱让孩子服药会比我现在给你说这么长时间要简单、省力的多,而且又不用我买单花钱,为什么不给他打退热针、用退热药?我们希望孩子能得到正确的治疗,尽量减少些伤害。我想,你们也一样。相信我们,如果我们觉得孩子需要,一定会及时作治疗的。

  C.家属常会说“孩子太小,可受不了这么长时间”发烧呀!咳嗽呀!拉肚子呀!“等等,不知道家属是什么意思,我感觉家属有”你们医生没下劲治、有更好的方法或者药物不给我们用“等的意思。不过,我只就家属的字面意思回答,常说:孩子现在已经得上了这种疾病,这不是你们家属希望的,也不是我们医生能够左右的。现在说这种”受了受不了“的话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我们能作的,是尽可能的用正确的方法,去帮助孩子,让孩子在和疾病中斗争中获得胜利,并取得最大的利益。有些治疗是权衡利弊才作出的医疗决定(比如对腹泻,现在止泻的坏处大于好处,不能止泻),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不能因为你们要求就不顾孩子吧?这其中是有原因的:我们不能在治疗中完全不顾孩子身体自身对抗疾病的反应、用药物完全代替孩子自己的调节与适应。这就像我们抚养孩子成人的过程中,我们家长不能完全事事都替孩子做到而不让孩子自己得到锻炼一样,我们不能怕孩子受别人欺负就不让孩子和人玩、不去上学?;怕孩子作家务烫伤、碰伤、摔坏东西就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怕孩子出意外就不让孩子坐车出门?;怕孩子作生意上当受骗就不让孩子工作、作生意?(可根据家属的知识层次选择性的选择)不能吧!虽然,我们每个人在成长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或者危险,我们还是要出门、工作、生活。这是每个孩子成长所必需面对的,我们要给孩子应对各种威协的方法,而不是包办孩子的一切,否则,在大人照顾下孩子衣着光鲜、生活无忧,一旦离开大人,孩子将来如何自立?有些痛苦,是必需要孩子自己亲自品尝后才能”吃一堑,长一智“的。我们家长不能完全替代孩子自己的成长与痛苦。就像家长发现孩子摔倒了、摔哭了,要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小心判断孩子有没有可能受到了伤害?如果可能的话,尽量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虽然看起来孩子哭得可怜,可这样远比孩子一摔倒、我们家长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抱起孩子要好的多;但也不能孩子眼看着摔得头上出血了,我们还在说:让孩子多锻炼、先不扶他(她)?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医生也一样:随着孩子成长,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抵抗力或者称为对抗疾病的能力的提高,也是需要在疾病的痛苦中学会应对各种病毒细菌的能力。发热、咳嗽、腹泻、疼痛都是机体适应、对抗病毒的反应,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我们医生的作用,就是在孩子确实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与支持,而不是像我们家长想象的那样:一发热就用药、一腹泻就止泻,治病不是那样的。恰当的治疗,可以让孩子一方面尽可能的减少危险(包括疾病的危险和药物的危险),另一方面也要让身体得到锻炼。如果家长不清楚这中间的”度“的把握,就要顺从医生的治疗安排。不清楚可以多和医生沟通。

  D.对于问诊出家属不知道怎么应对孩子发热时:原则上,应该教会家属学会发热时的处理原则,指出其不恰当退热时的危害。有时间的话,我常会指导以下要点:第一。发热时有两种退热药可选:一个是布洛芬混悬液,另一个是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液(以二者举例,也可是其它家属手里有的品种),发热时先选一种口服,如果药效管不了6个小时体温又上升了,就可以选另一种(告诉其每次的量),如此交替使用,直到不发热时为止;第二。喂完退热药后应该酌情补水;第三。不发热或者正出着汗时,不要服退热药物;第四。如果高热难降,或者热退后精神、食欲不好;或者已经过了4个晚上,发热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或者你发现孩子明显的不舒服或者新的症状(比如抽搐、皮疹、咳嗽、呕吐等等),都要即时复诊;第五。每种退热药服用后观察1.5-2个小时,才能决定本次退热治疗是否有效。

  3.与反复频繁更换医生和药物方案的家属沟通:

  我常这样说:药物起效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常见的感冒、肺炎、腹泻等,大多需用药3-5天后才能根据疾病变化来间接判断之前的用药是否有效,再比如退热药:退热药口服后1个小时后其作用才达到高峰,如果你在体温上升时吃上退热药物,可能在服药后40-50分钟时体温反而是最高的,那不是药物没效,是没到起效的时间,也许服药后1个小时就开始出汗、降温了;就像你吃了一顿满汉全席,花钱很多,可是,你第二天一称体重:体重没变,怎么没长肉?唉!昨天白吃了,这是不是有些笑话?。有些医生可能比较忙,说得少一些,可如果你感觉治疗效果不好,想要调换方案时,一定要即时去复诊,让专业的医生来决定你是否应该更换治疗方案;而且,在下次就诊时,应该准备好前次就诊时的检查结果及用药方案,接诊医生才有可能对前次的用药进行判定:是继续用原来的药物,还是用新的方案?否则,医生连你上次用的什么药都不知道,如何指导换药?

  4.在“感冒、肺炎、腹泻”这些常见病的患儿家属问及“我们孩子的病重不重”时的沟通:

  我常说:我们只能说,孩子现在表现出来的是常见的###,而且,现在孩子的生命体征平稳,暂时还没有危险的情况,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疾病是绝对安全的。就拿我们平时吃饭,也有吃到气管里要命的。我们每年气管异物来看病的就不止3个5个;对每一个孩子来讲,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孩子有病期间是一个特殊时期,而且因为孩子小,不能主动表达他们怎么不舒服,我们家属要更小心的观察,重视任何一点线索,即时反映给接诊医生,争取早一些发现疾病变化、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与治疗。

  用以上常见情况下的医患沟通来举例说明,我们在与家属的交谈中,完全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专业的东西。好争取让家属给予我们医生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并恰当调整对疾病的心理预期。同时,对家属的不正确理解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比如:家长会经常问到“孩子现在没事吧!”,我们一定不要想当然的顺着家属说“没事儿”,医生不要为了安慰家属笼统的说:“没事儿”。对有此问的家属,我们可以笑着反问一句:您说的“没事儿”是什么意思?然后给予相应的解答。或者干脆装迷糊:有事儿啊!没事儿就出院了,不过孩子目前相对平稳。如果我们这边告诉人家“没事儿”,那边突然死了,那可就“有事儿了”。

  在医患沟通中,一定要谨慎言行,“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一旦说话,我们就要记住:“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尤其是我们在安慰家属时,一定不要把自己“绕进去”。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