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骨科史话之从椎间盘摘除术看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模式

2012-09-11 21:13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1934年,Mixter和Barr共同在New England Medicine Journal署名发表文章,以此开启“椎间盘时代”,而外科医生对外科技术的探索和追求,从未停止。

椎间盘摘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术式。在上世纪30年代,这一手术的切口通常有15cm之长,而且由于X光摄影技术的限制,手术医生必须在血泊中奋战,直到找出病变的椎间盘为止。为了处理椎间盘,常常要将周边的棘突、横突一并切除。曾有一书中提及,没有哪一门医学学科,会比脊柱外科产生更多的人为残疾。

1934年,J.G.Love提出椎间盘有限手术暴露方法。

1939年,Semmes提出椎板次全切除破裂椎间盘摘除术。

1948年,Lindblom创造了腰椎间盘造影术,将造影剂注射到椎间盘内,通过X线片能够直观了解椎间盘结构的异常情况。

国内,方先之教授于1946年首先施行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科手术治疗,并将结果发表于1952年的《外科学报》,附临床报告47例。

从1932到1946,椎间盘手术技术从国外到国内,用了14年。

1963年7月13日,Lyman第一次采用“髓核化学溶解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注射治疗。这一技术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同时也历经波折。

1975年,Willliam首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行腰椎间盘摘除,手术操作全部在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外科手术器械下进行。

同样是1975年,Hijikata提出了“经皮髓核切除术”。

1984年,Choy尝试髓核激光消融法,2年后将这一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1972年,日本Shimizu首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行后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

1966年,Fernstrom将不锈钢球植入椎间,此后围绕这一技术衍生人工髓核置换、人工椎间盘置换、保留运动的非融合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日新月异,并推动近代脊柱外科理念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2004年10月,美国FDA正式批准Charite Ⅲ型人工椎间盘在临床应用。

从全腰椎探查,到全椎板切除,到半椎板切除,到有限开窗,到微创经皮技术和腔镜技术

从切除,到置换,到再生

一个小小的椎间盘摘除技术折射出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模式。

相关新闻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