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好曼巴”
浓黑的眉毛下面一双大大的眼睛,长发盘在脑后,这就是来自甘肃省夏河县桑科乡达久滩卫生室的草原乡村医生旦正草。提到她,牧民们都伸出大拇指夸她是“草原好曼巴(藏语,医生)”。
早在1994年,旦正草借钱在海拔3600多米的桑科乡达久滩草原建立起了当地的第一家诊所。之后,人们经常看到一名年轻美丽的藏族女子背着药箱骑着马,从一个帐篷到另一个帐篷。牧区80%的妇女患有妇科病,“我每次去都给她们带一些药,宣传一些保健常识。赶上有要生小孩的,就给她们免费接生。”
2004年5月29日,旦正草将自己4年的两万元积蓄捐给自己的母校桑科乡寄宿制小学,成立了“旦正草助学会”。“现在助学会已经有10万元了,给考上大学、中专的孩子一些资助,今年桑科乡有11人考上了大学。”
“病痛使我更理解病人”
“自己的病痛使我更加理解我的病人,每次看到他们的病情得到缓解,就好像自己的病痛也减轻了。”现年58岁的陈华头是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阳江镇官城村的一名乡村医生,患慢性胰腺炎有20多年。
“急性发作时疼得非常厉害,使用吗啡止疼都不管用。”陈华头说,每到发病时,剧烈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在家休息,但只要听说有病人在卫生服务站等着他,还是坚持要家人搀扶着,一步步挪到卫生服务站,强忍着疼痛给病人看病。
行医近40年来,陈华头坚持不收出诊费和挂号费,还经常为有困难的病人垫付医药费。“有些病人家境非常不好,知道看病还要收费就不来了。我不收出诊费,病人就愿意来,这样我能及时了解他们的病情,使他们得到有效治疗。”在他的影响下,女儿陈佩婷也做了一名乡村医生,同父亲一起在官城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一干就是16年。
有求必应的“贴心霞子”
同庆村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东北角,在这个地处郎川河畔的地方,殷美霞是深受百姓爱戴的乡村女医生,大家都叫她“贴心霞子”。“这个名号是一个五保户起的,当时他右脚脚底长了一块像菜花样的疮,臭味很大。我给他清洗伤口换药,一直照顾他,他就叫我‘贴心霞子’,后来大家就都这么叫了。”殷美霞解释说。
“贴心霞子”的行医原则是有求必应。一位村民患肺病多年,没人照顾,也没钱看病。2002年的一天,殷美霞去他家出诊赶上下雨,夜里8点钟才骑车回家,不慎滑倒在水坑里,摔成左脚踝骨裂。
村里要求关闭个体诊所成立村卫生室,殷美霞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到离家较远的村卫生室上班。实行药品零差率政策后,村医的收入减少了很多。殷美霞说:“我不会不干村医,因为这是我热爱的职业。”
村民心理问题也得重视
“村民可以不知道、不重视心理问题,但作为医生可不行。我虽然没学过心理学,但是跟病人聊聊天,开导开导他们还是可以的。”这是浙江省舟山市临城吴榭社区卫生服务站从医14年的谢亚飞常说的一句话。
2008年夏天,村里一对离异后重新结合的中年夫妻经常吵架,女子整天躺在屋里长吁短叹。谢亚飞多方了解情况后才知道,不久前女子和前夫生的儿子不幸坠楼身亡,现任丈夫却并没有表现出她想要的关心和抚慰。谢亚飞多次带着水果和营养品上门耐心劝导。渐渐地,女子终于从失去孩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夫妻感情也慢慢好转。
社区里一些家庭困难的慢性病患者也是谢亚飞长期关注的对象。这些老病号说:“亚飞不光给我们治病,还经常来我们家里走访、谈心,帮我们争取困难补助。”
是乡医也是村支书
33岁的李莉君在江西省丰城市小港镇有两个不同的身份:赣东村卫生所医生、路里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村医,李莉君有一个专门的本子,记下每天来就诊病人的姓名和电话,白天在卫生所输液的病人,晚上他都要打电话回访。
2009年,小港镇其他村都修了村级公路。村里人几次找到李莉君,希望他能做些工作,他痛快地答应了。3个多月后,路里村的公路通车了。李莉君说他要用3年时间再好好修一下村里的路,规划一下村民的住房;3年以后要全心为“老表”们看病,好好做一名乡村医生。
要帮农民工省点钱
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东埕村盐场卫生室位于福鼎市文渡工业区内,每天到卫生室就诊的流动人口数量远远大于本村常住人口,31岁的叶碧霞是卫生室的负责人。
叶碧霞常说:“农民工在外打工不容易,能帮他们省点钱,解决一点后顾之忧,也是对他们的一点安慰。”打工妹阿琴患有妇科病,叶碧霞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给她治好了。2009年年初,阿琴换工作后所在的工厂离卫生室20多公里远,但是她跟叶碧霞之间的情意却没淡,丈夫、孩子有什么不舒服还是向叶大夫询问。阿琴同车间的工友听说叶碧霞的医术后,也专程跑20多公里路找她看病。
欠债也要建好卫生室
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日均门诊量150余人次,年收入近70万元,开展新农合和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的经验在全市推广……山东省东平县鄣城村卫生室取得的这些成绩,都离不开负责人徐衍全的苦心经营。
2001年,鄣城村卫生室由于经营不善解体了。村里希望徐衍全重建卫生室。临危受命的他拿出3万多元积蓄,购置药品架、听诊器、高压锅等,重新开始接诊病人。此后,他多方筹资兴建卫生室,并陆续聘用6名正规院校的医学毕业生。2009年,村里出资兴建的新卫生室投入使用。为了村卫生室的建设和发展,徐衍全个人背上了十几万元的债务。他说,欠债也要建好村卫生室。
一个月才和家人见次面
“喂,余姐,我知道你去北京啦,也知道你接电话是长途,但是我孩子病了,你快给我说几种药。”去年12月13日,余国庆刚在首都机场打开手机,就接到重庆市奉节县三沱村村民的电话。
余国庆说,乡亲们只要身体不舒服首先会想到她,很多外村村民也常来找她看病,好多出去打工的村民生病后还打电话咨询她该吃什么药。
2004年,为了孩子上学,余国庆和丈夫借钱在县城买了套商品房,丈夫还托朋友帮余国庆在县城找好了开诊所的门脸房。可她就是离不开村卫生室。最后丈夫带着孩子住到了县城,余国庆自己留在了三沱村的家里,一家人一个月才能见一次面。5年前,村卫生室从自家搬到村委会后,为了方便群众看病,余国庆就再也没回过家。每年的除夕,丈夫和孩子就在村卫生室跟她团聚。
不当干部当乡医
1985年7月,28岁的吉秀来获得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后,被分配到湖北省武汉市汉阳机床塑料厂职工医院,还是干部编制。然而1989年一次回家探亲的经历,却完全改变了这名大学生的职业轨迹。
“我的老家通山县是全省12个极贫县之一,我家在花纹村,两公里外的杨坪村背靠高山,全村没有一个医疗点,患病群众只能去10公里外的镇卫生院治疗。当时我就跟我父亲说,我要办村卫生室。”吉秀来说。
当乡村医生意味着要放弃干部编制当农民。村主任首先就表示怀疑,可吉秀来在村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现在村主任见了我就说,‘你还真有两下子,就你村医干的长。’”说到这里,吉秀来满脸的笑容。
“小弟真好”
“小弟真好,他把我们当作自己父母一样看待,随叫随到,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他。”上海市嘉定工业区人民村74岁的慢性病患者严秀英说。
“小弟”是人民村乡村医生张洪祥。虽然今年已经56岁,但全村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为“小弟”。从医36年来,他时刻把村里的特殊人群放在心上。
人民村有128位行走不便的患有高血压的老人、58位糖尿病患者、62位残疾人和18位精神病人。从8年前开始,张洪祥就坚持每月对这些特殊人群上门访视一次,指导糖尿病、高血压病人起居饮食,并为他们逐一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及时更新信息。村里有几位聋哑病人,为了能直接与他们沟通,每到周末,张洪祥就跟着在嘉定聋哑学校教书的外甥学习手语,一有时间就收看电视台的手语节目。慢慢地,张洪祥能和聋哑病人交流了。(制图 孙书杰)
6
上一条·把脉微博:140个字的医学涟漪
下一条·医生不是改造对象而是医改主力军!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