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宏亮们的“重要身份”
6月29日,一个平常工作日的下午,记者在上海市徐汇区长顺坊社区碰到了正在巡访家庭病床的家庭医生邱宏亮。每天10时看完门诊后,他就会背着黄挎包,带上听诊器,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在几个小区之间来回跑。
如果抛开对医改的种种专业探讨与分析,只是让长顺坊社区树荫下几位正在乘凉的阿姨来谈谈医改,她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邱宏亮的次数更多了,而且他管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说是提供‘六位一体’服务,实际上与居民健康相关的都要管。”邱宏亮说,从疾病诊治到公共卫生,从入户随访到慢性病管理,甚至在路边遇到阿姨买菜回来,他都会从营养学的角度给出建议。
摘自:卫生部网站之“医改进行时:”小“医生带动的”大“医改——上海医改观察(上)”
我不知道患者“躺在家庭病床”的标准是什么。
(1)如果他们能够自行走到社区诊所,或在家人协助下来到社区诊所,那么,他们不应当需要家庭医生。这样的患者及其家人有责任这样做,节省稀缺的医疗人力资源。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2)如果他们年高体弱,失去自理能力,那么,他们需要家庭医生;但是,更需要家人照顾以及必要的家庭护理;或者进入老人院(据说,上海公立福利院需要排队等候300年)。
(3)如果他们病情急重,可能需要住院。
(4)如果他们临终,就可能需要家庭医生提供临终关怀式的医疗服务。
文中所说的健康服务,很多内容可以让护士去做。目前,社会期待和护理教育还没有为社区护士提供这样的机会。因此,很多护士可以做的,继续由家庭医生来做,加剧了家庭医生的短缺问题。
总之,家庭医生的分分秒秒十分珍贵。他们在社区里面来回跑的现象,也就是浪费家庭医生珍贵智力资源的现象。很多本来可以用于关键的诊断治疗的时间,用于骑车行路、找门牌号和上下楼梯的过程。
换言之,这种“带上听诊器,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在几个小区之间来回跑”,使得宝贵的医疗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几乎最小化。因此,家庭医生短缺,就是必然的困境。
因此,什么样的患者需要家庭医生来回跑,首先需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在一个以“有人上门伺候”为尊贵的国度里,这种标准一定会遇到额外的挑战。没有这样的标准,单纯从“亲民”的角度进行医改,这是值得质疑的。
一提到社区医疗或家庭医生,就会想到“健康守门人”的概念。很亲民。但是,我曾经专门写过博文,指出,这个概念作为舶来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下一条·抱怨不如改变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