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叹息,为什么医生在中国遭人恨

2012-09-20 15:01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在社会舆论中,人们普遍认为医生缺乏职业道德、见利忘义、心黑手狠、草菅人命。在网络上,每次出现医疗领域的负面新闻,人们看见标题就会不假思索地认定,医生一定有错,患者一定有冤。近年来,患者辱骂殴打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了多起患者杀害医生的事件。当医生被患者杀害时,网民们一片欢呼雀跃,认为医生该杀。

  为什么医生职业在中国如此遭人痛恨呢?如果你真的有兴趣弄清其中的原因,如果你真的希望改善自己和下一代的医疗待遇,那么不妨继续往下看。

  医疗是一个特殊的技术服务行业,与一般行业相比,有很多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医疗的服务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是人们最珍惜、最重视的财富,也是人们感受最直接、最深切的事物,因此,患者对医生的要求,比其他行业的消费者对服务者的要求高得多。如果诊断治疗的效果不能达到患者的预期,患者会痛苦、担心、失望、恐惧;如果患者不治身亡,家属则要承受巨大的打击和悲痛。而这在其他服务行业是几乎不会出现的。试比较:甲送自己的电视机到维修店进行维修,结果没有修好;乙送自己的亲人到医院进行救治,结果没有救活。甲乙两人的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再比较:甲满怀希望地去饭店品尝新菜,结果发现不合自己口味;乙满怀希望地去医院治疗病痛,结果没有治好。甲乙两人的感受和反应能一样吗?所以说,人们在接受医疗服务时,评价标准更苛刻;未能如愿时,不满情绪更强烈,反应也更激烈。当然这不能怪患者,这是人之常情。

  第二,医疗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都有意或无意地掌握了一些医疗知识,每个人对医疗活动也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但是,医疗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其中涉及的知识、技术、思路、标准有其特殊性。人们以为自己了解,其实往往并不了解。也就是说,人们对医疗有很多误解。比如,患者因“恶心呕吐”就医,却被要求做头颅CT,患者会觉得很荒谬。患者心想,我是肚子的毛病,为什么要检查脑袋?肯定是医生为了赚提成!如果再加上一个不懂装懂的记者,就可以炮制出极具误导性、煽动性的新闻。“茶水发炎”“三岁儿童查梅毒”“女工输液330公斤”就是借助公众的“不知”和“误解”炮制的新闻闹剧。患者本来就心存误解,再看到这种新闻,正好发生共鸣,于是就认定医生坑骗了自己。患者把自己的“遭遇”再告诉别人,互相强化,就在社会上形成了对医生的负面评价和仇恨的共识。

  第三,跟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相比,医疗消费往往比较昂贵。例如,买一个馒头只要几角钱,买一瓶药却要几元、几十元;吃一顿饭只要几十、几百元,看一次病却要几百、几千元,做个手术要几千、几万元。一场小病,一星期的工资都交给了医院;一场大病,一辈子的积蓄未必够用!但是,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视,人们往往没有选择,只能认掏这笔钱。因此,人们对医疗消费的态度是“既无奈又愤慨”,有一种被劫持的感觉。患者直接面对的是医生,医药费是经过医生的手开出来的,因此患者会觉得是医生劫持了自己,当然就会痛恨医生。

  第四,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比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航空母舰、流水生产线等任何人造机器都复杂得多。人类目前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还很局限,诊疗手段也很局限。因此,医疗活动是复杂、高风险、充满不确定性的。有些病就是难以确诊,有些病就是难以治疗,有些病就是会反复发作,有些病就是要死人。有些医疗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走弯路、摸索尝试,在摸索尝试中慢慢寻找正确的方向。这一点,类似于科研工作或者侦探工作,而不像照着图纸修人造机器的维修工作。但是,患者总是期望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立刻解除病痛。对于不能立刻确诊、立刻治愈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医生医术低下或者医生过错所致。对于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情况,患者会认为是“被医生治坏了”“被医生治死了”。基于这样的认识,患者当然会痛恨医生。

  第五,疾病本身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身心痛苦,这种痛苦需要一个发泄渠道。我们知道,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有时会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照顾自己的家属破口大骂。他们真的觉得事情很大吗?他们真的觉得家属很可恨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身体不舒服,需要发泄。同样,患者的家属,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有情绪需要发泄。医生就成了患者和家属的一个发泄对象。假如他们恰好认为医生犯了过错、救治不力、坑了自己的钱,他们就更容易把医生当成发泄对象。

  基于以上这些特点,医疗行业比其他服务行业更容易发生矛盾和不满,医生也比其他服务行业的服务人员更容易被服务对象痛恨、仇恨,更容易受到人身攻击。

  你可能会问:外国人也一样重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外国人到医院看病也希望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外国的医疗费用,如果按收入比例计算的话,比中国还要昂贵;那么,为什么外国人就不痛恨医生呢?为什么医生在外国的社会评价和社会地位反而很高呢?这就不能不说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了。

  第一,中国的医药费,主要靠患者自己支付。让普通工薪阶层承担医疗这种现代科技服务的费用,当然显得非常昂贵,也就是所谓的“看病贵”的问题。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很多人因无钱医治而不得不忍受病痛、面对死亡,因此人们对高昂的医药费非常痛恨。而医药费主要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因此人们就会仇恨医生。而在其他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国家医疗福利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险非常完善,患者只需自付很小比例的医药费,或者完全不用自付医药费,甚至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刻意关注费用的问题,没有任何心理或经济负担,当然也就不容易产生矛盾。

  第二,中国实行的是“以药养医”制度,也就是说,医疗技术收费价格低廉,通过出售药品来弥补收入,维持医院运转。为了实现以药养医,医生必须设法给患者多开药、开贵药,患者因此支付了过多的药费,当然对医生不满。并且,按现行的制度,医生收入与药品利润挂钩,医院用药品收入的一部分给医生发放工资奖金,在患者看来,则是医生收受药品回扣,坑了自己的钱,因此当然会痛恨医生。但绝大多数患者不会考虑这样两个问题:一,挂号费、诊疗费、手术费等医疗技术服务收费,多少年来一直压在低水平,是否合理,是否公平,是否能够维持医院运转;二,医生的收入水平,是否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第三,医疗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由此造成“看病难”。一方面,医院建设不足,基层医院的条件不好,不能让患者放心;大医院的资源紧张,患者就医不容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人手严重不足,工作量过于繁重,工作时间过长,夜班、连班频繁,长期常态加班,长期常态被剥夺休班、休假、节假日,甚至自己生病了都不能休息。这样的工作状态,不但损害了医护人员自己的身心健康,也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增加了医疗风险。患者的感受就是:排了很长时间的队,终于轮到自己了,医生匆匆忙忙看了两分钟就把自己打发了;想咨询问题,医生总是匆匆忙忙、不耐烦,不给仔细解答;医生总是板着脸,没有笑容,说话冷冰冰;呼叫护士,等了老半天,护士也不来。同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长时间连续工作,昼夜混乱颠倒,心理压力大,身心状况不良,医生和护士在工作中更容易出差错,给患者的安全带来威胁。

  第四,中国的媒体,尤其是强大的主流媒体,并非真的反映民意,而是喉舌、导向。人们觉得“看病贵”“看病难”,对医疗待遇不满意,肯定需要问责。但向谁问责呢?医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替罪羊。借助“以药养医”制度,国民医疗的经济负担被甩给了患者自己,而道德责任则给甩给了医生。毕竟药是通过医生的笔开出来的,毕竟医生的工资中有一部分是药商给医院的回扣。这两点当然是事实——虽然只是个朝三暮四的数字游戏。媒体通过长期不断的新闻报道轰炸,把这两点事实深深地印在公众的脑海中。医生环节成了公众思考医疗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成了公众关注医疗问题的焦点,于是,医疗领域的一切矛盾就都可以转嫁给医生了。看到媒体报道“医生收回扣”的新闻时,人们不会关注,药品从立项、投产、上市到最终卖给患者,中间要盖多少个公章、跑多少座衙门、批多少道手续、喂多少头官吏,要养活多少人、多少企业、多少机构,经过多少正当和不正当的盘剥;看到媒体报道“医院挂号难”的时候,人们不会关注,为什么号贩子可以开宝马,而给这个号出诊的主任医师、老教授却只能骑自行车;看到媒体报道“护士上班时间睡觉”的时候,人们不会关注,凌晨时分,趴在护理站的桌子上打盹的那位护士,此前加了多少班、熬了多少夜,或者她自己当时也在生病却不能请病假;看到媒体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夸大其词、歪曲报道所谓的“医疗事故”的时候,人们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大多数医护人员超时间、超强度、超范围、低薪酬劳动,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才使得我国医疗体系在官方投入极少的情况下居然能够维持运转!医疗领域的矛盾,被漂亮地转嫁了!

  这就是中国的特色。在这种特色之下,中国的医生,怎能不遭人痛恨呢?只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痛恨不能解决问题,跟着媒体骂医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哪怕就是砍死全中国的医生,也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真想改善自己或下一代的医疗待遇,我们就应该试着探求一下问题的根源。中国人“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