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医院将所有医生分批召集起来,进行了一场有关临床用血的知识考试,意在强化相关知识,让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最大限度地保证每滴血都能物尽其用。如此大费干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进入假期之后,各大医院血库中可用之血越来越少,紧急情况下的抢救用血尚可保证,但外科大手术之前的备用血就不能像平常那样轻松拿到了。为此,不少限期手术的肿瘤患者不得不推迟或停掉手术。在一些地方甚至出台了“患者等待手术,家属献血备用”的政策,以支撑脆弱的供需平衡。媒体更是频频以“血荒”来描述这一捉襟见肘的窘况。
不过,面对年复一年、愈演愈烈的血荒警报,许多老百姓并不买账。针对“无偿献血,高价用血”,“血站暴利”,“献血者免费用血政策实施不力”,“献血有害,虚假宣传”,“献血感染疾病”的指责随处可见。不少人不仅发誓自己不再献血,还要求其他人也不要献血,免得“爱心浇注了腐败之花”。宣传和主张义务献血的人士遭到挖苦和攻击,甚至被贴上“五毛”的标签。愤怒的民意由此可见一斑。
一边是等待用血的病患,一边却是日益枯竭的血源。谣言的散播加剧了这一矛盾,造成的恶果显而易见。然而,献血总归是公益事业且出于自愿,不可苛求也不能强迫。既然我国和其他多数国家一样施行无偿献血的政策,那么缓解血荒只能寄希望于政府、舆论和道德观念的转变。在此之前,身为无奈的医生,所能做的也只有尽力传播可靠的专业知识,以期澄清某些误解。
为什么要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很多人说,无偿献血政策断掉了一些底层人士的生路,许三观们从此失去了可靠的经济来源。的确,在过去,许多人可能依靠卖血获取了报酬,但是由此衍生出的灾难则要深重得多。以逐利为目的的供血一方面损害了卖血者的健康,一方面姑息了“血头”之恶,更可怕的是,难以禁绝的地下非法违规采血造成了大范围难治传染病的传播。“只有以人道主义无私奉献而不是以经济报酬为目的无偿献血,才能从根本上清除有偿供血带来的各种弊病;血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保护受血者的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正是出于上述原因,国际红十字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向各个成员国推荐无偿献血制度。在我国大陆施行之前,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实现了公民无偿献血。我国施行此项制度顺理成章。
为何献血无偿,而用血却要付费?
这实际上是国内外通行的做法。例如同是无偿献血的美国,一个单位悬浮红细胞(200ml)的收费大约为220美刀,这其中包含了医院的检验费用,血液提供部门的储藏、运输、人力成本等等。因此,以无偿献血为理由要求用血免费是不合常规的,除非国家能够承担血液处理过程中的全部成本。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在未来实现。至于我国临床用血的收费是否只是收取了成本费用,可参照各地的数据加以推算。这些问题医院和医生没有话语权,故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由于采集、分离、处理等环节上的不同,各类型成分血液的成本也各有不同,因而费用各异。例如血小板就要比悬浮红细胞的费用高很多。
成分输血是巧立名目吗?
大家都知道,血液由细胞和血浆构成。血细胞又大致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当前医院的临床用血绝大部分都采取成分输血,即将血液中的有效成分予以分离,制成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分情况单一使用。很多人对此不理解,认为医院有巧立名目收取高额费用的嫌疑:能用便宜全血的不用,反倒分离使用,增加成本抬高收费。其实这些观点还是源于对临床用血的不了解。实际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需要的并非全血,而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例如贫血患者由于缺乏血红蛋白造成血液携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对于此类患者,单纯使用浓缩红细胞就可达到目的;某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血小板,导致出血倾向,对此类患者使用血小板即可,无需输注全血。国外的医疗机构几乎已经摒弃了使用全血,血库中甚至没有全血的储备。事实上,那些使用成分血无法挽救的患者,使用全血也难以救活。而使用全血还有种种弊端:首先,如上所述,大多数情况下输注全血浪费了宝贵的血液资源,把本来不需要的部分也同时消耗掉了;其次,全血中成分复杂,不如单一成分浓度高、治疗效果好;最后,全血还增大了受血者感染和过敏的风险。
鉴于成分输血的需要,有时候献血人员会被要求进行成分献血,即血小板单采。这种献血过程类似透析,即让献血员的血液流经机器,经采集所需的细胞成分后将其余血液回输人体。这一过程比捐献全血略微复杂,但献血人员的损失更少,相对而言对机体的影响更小。部分人对这种捐献过程心存疑惧,恐因捐献而感染疾病。这一顾虑其实没有必要:因为整个捐献过程中所使用的管路均为密闭且一次性的,无须担心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单采血小板的好处还在于,患者接受同等数量的血小板时供者的数目大大减少了,这将同时大大减少过敏等免疫反应的可能性,治疗效果也更好。
献血是否有害健康?
网络上关于献血阴谋论和后遗症的文章非常多,也的确有不少人反映身体在献血后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的不适。毫无疑问,短期内损失200-400毫升血液并非正常的生理过程,部分人感觉不适也在情理之中,医学也从不排斥个体的特殊性。不过,输血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应用了近80年,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人们对失血的影响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健康人在失去200-400毫升血液后,机体的代偿和储备完全能够补偿这一损失,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人们均未观察到任何由于献血而带来的严重损害与后遗症。网络流行的各种“劝告”和“内幕”均无可靠的研究成果支持。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就是献血相关的感染风险了。当前国内所使用的采血用具均为一次性使用,不存在过去卖血时代的黑箱操作,因此由于献血而感染疾病的风险可以忽略。而经献血点采集的血液,要经过严格筛查除外感染性,方能用于临床。不符标准的血液将被废弃。经过重重检测,虽然不能百分之百地规避受血人的风险,但输血的可靠性较之过去也已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爱心之荒
当前国内献血的主力军是农民工和在校学生。有报道称,这两个群体所贡献的血液占据了无偿献血总量的九成。这也是为什么血荒通常发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期间的原因。消除误解、打消顾虑是科普人士和专业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血荒,除了要求医务人员努力“节流”之外,“开源”才是彻底解决之道。我国人口的献血率不足1%,与美国等发达国家3%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献血是一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举动,抵制献血的行为非但无助于解决社会弊病,反倒会将期待救命血的患者推入更深重的痛苦。如此愚行,情何以堪。
上一条·神奇的抗抑郁药--精液
下一条·相似症状病原微生物总结(腹泻篇)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