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各种药物研发交流活动中,复方药已经成为人们不断重复的名词。新药研发在注重新化合物发现和已上市药物的剂型改造之外,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固定剂量进行混合形成复方药,正日渐成为新药研发的热门话题。
现在不少人还有“中成药是复方药,西药是单方药”的片面认识。实际上,西药已经呈现出由单一化合物演变出二元复方,三元复方,甚至多元复方的研发趋势,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西药复方品种不在少数。固定剂量组方的复方药,已经成为促进新药研发多元化发展的市场宠儿。
抗感染复方药风光再现
固定剂量复方药获得药品主管部门审批上市,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广谱抗生素销量猛增,部分制药企业想当然地认为将多种抗生素制成复方药,其抗菌谱会更广,因而在缺乏临床有力的证据支持下上市了一批复方抗生素,一度为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但这些复方抗生素在临床上并没有带来更好的疗效,其中一种名为“Panalba”的复方药(由四环素与新生霉素组成)被认定为降低了有效成分的疗效,被当做复方药带来不良效果的典型而退市,并引发了一段时间内复方抗生素的大规模退市。
不过,随着细菌、病毒耐药性几率和严重程度的增加,复方药重新进入了临床视线。由不同药物组合,针对不同靶点,还具有研发成本小、依从性高等多重优势的复方药重新得到了市场的青睐。
抗生素与其他药形成组方,这一新探索有了明显进展。1984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药,因为明显的临床疗效而迅速覆盖了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手术后感染的治疗领域,一度成为抗感染领域里的“明星药品”;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后,抗病毒感染领域又迎来了一波复方药上市的高潮,至今不衰,复方药投放市场速度之快,是以往难以想象的。从目前临床用药情况来看,采用复方药已成为在抗病毒感染领域逐渐被认可的一种用药手法。
降压复方药市场表现抢眼
联合用药是复方药产生的重要临床基础之一,高血压治疗领域的复方药盛行就是最好的验证。在众多疾病的治疗用药中,降压领域的复方药表现十分抢眼。
我国上世纪70~80年代的高血压治疗中,曾广泛应用“拼盘”式的复方国产降压药(又称传统复方降压药),在中药基础上,多选择中枢作用药或利尿剂作为搭配药,其中的化学药物成分的组方固定。即便传统复方降压药的大型规范化临床试严重不足,它们目前在基层社区和农村仍广泛用于高血压防治。
国外复方降压药起步比我国晚,选择的药物也全然不同,都是使用现行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来固定配方的复方制剂。这些新型复方降压药的研制,遵从“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小剂量联合”、“量加倍— 药加种序贯”和“其他因素同控”原则,其临床应用后血压达标率明显提高,因而一经上市,就呈现出非常惊人的市场表现。
复方药的优势在于降压疗效增强,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改善用药安全性,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社会负担。另一方面,复方制剂的开发可以使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的压力得以释放,从而延长药品的生命周期,降低仿制药带来的市场冲击。
安全性须引起足够重视
在疫苗研制、在治疗抑郁症、抗感冒等领域,都有市场表现相当突出的复方制剂涌现。复方药对疾病的防治发挥了综合作用,但药品的复方效用也会导致一些副作用发生。在应用复方药的同时要重视对患者的用药安全监测。
我国不少看似纯中药制剂的复方药中,其实都含有西药有效成分。部分中西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多达10多种,说明书里标明的又不完全,往往误导患者对其组分缺乏足够的认识,只重视了该药名称里所含成分,或是说明书里所列的那部分成分,从而引发安全性问题。总体来看,复方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超说明书使用、对复方组分成分的过敏,以及某成分与其他药物的成分重叠导致的超量服用等不良现象。
复方药的另一安全性问题来自于其组分含量和结构的稳定性。“维C银翘片”品种曾经多次登上“药品质量不合格”的黑榜,就是因为其中的维生素C易氧化,而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往往不能确保其质量的稳定性,导致药品变质;施贵宝公司曾主动召回高血压治疗用复方药Avalide,召回的理由是因为担心该复方药生产过程中活性成分厄贝沙坦含量不足,影响疗效。
现在很多疾病的单一化合物药疗效欠佳,需要多种药物同时使用。近年来,不少投资巨大的复方药未能通过FDA审批,也多是因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难以超越其组分的单方药。
近年来,FDA已经开始为治疗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如艾滋病、结核病和癌症等)的复方药提供方便灵活的审批程序和手续,希望为具有创新性的复方药研发提供便利,但要防止制药企业“钻空子”,还需要人们更多的智慧。
下一条·安慰剂的秘密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