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个体化医疗距离我们有多远?

2012-09-07 09:36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专家在Life Technologies媒体见面会上纵论生命科学发展

  2011年4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将联合举办“2011年健康医学与个体化诊疗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健康医学和个体化诊疗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近日,在“对话生命”——Life Technologies新任大中华区总裁媒体见面会上,“个体化医疗”成为本次会议的热点话题。来华履新刚一周的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Siddhartha Kadia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与近40家媒体激情“对话生命”,探讨生命科学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教授,嘉宾主持、科技日报主任记者尹传红与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总裁Kadia博士在“对话生命”媒体见面会上。

  詹启敏教授:

  ● 我们国家目前重大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和社会需求非常大。以恶性肿瘤为例,目前全球新发病例每年1100万例,全球患病病例是2500万例,死亡650万例。如果我们不行动,到2020年肿瘤会造成全球1000多万人死亡,所以我们现在就要采取行动,目的就是阻止2020年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国恶性肿瘤发病260万例,死亡160万例,排在第一位的是肺癌,接下来是胃癌、肝癌等等。

  ● 如果把肿瘤比作一个世纪前击沉泰坦尼克号的那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是通过临床及医生诊断可以确诊的肿瘤,在进行治疗之后,水面上的冰山虽然摧毁了,死亡率却依然居高不下,原因就是我们对水面下巨大的冰床了解太少。只要我们了解清楚水面下的冰床,就能够找到肿瘤标志物,也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方法发现肿瘤形成的关键环节,找到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

  于军教授:

  ● 从理论上讲,基因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第一是做一个人的基因组,第二个目标是测定二百个人的基因组,那个计划很多年前已经完成,现在做的是千人基因组计划。而且我们正在积极推动万人基因组计划的进展。

  ● 有记者问于军教授,在两年前您发表了一个观点,您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花一千美元就可以进行一个人全基因组的测试,两年过去了您当年的判断情况怎样?于军教授回答说,可以很乐观地来期待,未来的三五年中这个价格会到一千美元左右。

  Kadia博士:

  ● 如今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相当迅猛,出现应对各种测序需求的多种类产品,在第二代第三代测序快速发展的同时,今年Life Technologies 推出了具有革命性半导体芯片测序仪。它将测序时长缩短到了2个多小时,并大幅度降低了测序成本。

  ● 中国政府是一个有财力有意愿有能力,能够对医学研究进行大规模大胆投入的政府,而且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未来不断的发展,政府投入的力度会加强。

  ● 21世纪是真正意义上生物的世纪。展望未来十到二十年,我能够看到这个行业蓬勃地发展,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基于生物技术的实用的解决方案或者应用被推出来,能够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今天讨论的防治癌症和个体化医疗。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