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仿制药大国的困境

2012-09-06 16:35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仿制药大国多重困局

  提高仿制药的质量与技术,与加强新药研发,对国内制药行业具有同样的创新意义

  2010年12月12日起,阿莫西林、头孢曲松等48种单独定价药品开始执行发改委限定的全新最高零售价格,平均降幅达19%,涉及抗生素、心脑血管等17大类药品。同时,16种药品规格的单独定价资格也被取消。

  这是发改委首次针对享有单独定价的外资原研药调价。所谓原研药,是指专利期已过,但仍由原来研发该药品单位所生产的“专利药”。在国内药品市场中,原研药基本由外资或合资企业生产,国内制药企业则以仿制专利到期的原研药生产为主。此前,中国为保护知识产权,对原研药实行单独定价的政策保护。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在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反馈中说,此次调整对部分原研药企业销售影响很大。由于仿制药的开发、生产和上市后在产品质量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远远低于投入巨大的原研药,因此在设计降价幅度时,仿制药统一价不宜作为原研药的降幅基础。

  仿制大国

  多年来,中国制药[4.61 0.44%]行业一直保持在“仿制药大国”的现状。上世纪90年代,仿制药即占到国内化学药品生产的97%.直到现在,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仍集中在仿制药领域,自主开发的新药寥寥,药品研发和创新成为整个行业的短板。

  一位不愿具名的药品研究领域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国产药品基本全是仿制药,其中95%以上都是普通的片剂、胶囊等,并且经常有超过100家甚至200多家企业生产同一品种药品的现象,而从事缓释、控释等高端仿制药开发的药企却很少。

  “国内一些仿制药品种本身技术含量就不高,如今又面临进口外资仿制药的挤压,还有很多制药公司停留在代工阶段。”该专家以营养乳剂举例,“90%以上都是进口或外资企业生产,国内企业能生产这一类的也就两、三家,一些关键辅料还要依赖进口。”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研室主任周建平认为,国内仿制药与外资药品在总体水平有差距,比如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人员素质、机器设备、管理软件等方面,都可能是影响药品质量控制的因素,进而影响到临床效果。“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品种在技术层面上还是高于国外的。”周建平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实际上,由于国内药品的低成本优势,一些优质的国产仿制原研药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过,在符合国外药典和药品标准、具有一定规格的仿制制剂中,仍然难觅“中国造”的身影。

  这与国内外在药品质量标准上的差异有关。尽管国内建立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与审批制度,但由于质量体系的差异性等因素,所生产药品质量仍可能不及原研药水平。

  “国内仿制药只是在维生素C、头孢菌素等个别品种上有优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玉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还有一些仿制药,尽管在质量、安全性、临床效果等方面不存在产品差距,但其制造过程中体现出的质量、成本、污染等控制技术差距,仍然值得重视。

  “实际上,一些国内原料药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是基于国内劳动力成本低,污染管理不如国外严格的因素。‘十二五’如果再不改变这个模式,再做10年,我们就没有一块净土了。”杨玉社说。

  此外,上海医药[19.52 -0.15% 股吧]工业研究院副院长陈代杰还指出,国内还有不少仿制药由于关键技术难以突破,受到材料和设备等的限制而不能生产。比如新型制剂可能受到某种辅料的限制,生物技术药物可能受到大规模培养和分离纯化材料和装备的限制,化学合成药物可能受到一些关键中间体来源的限制等。

  多面困局

  仿制为主的制药行业局面,以及中国在药品质量和技术上的差距,来源于多个层面。

  药品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新药研发的风险、难度和投资强度。一个完整的化合新药开发周期相当漫长,从原始化合物的筛选到最后投入市场,平均需要10~15年时间,耗费8~10亿美元研发成本。这让很多国内药企望而却步。

  杨玉社曾在2009年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盐酸安妥沙星。但他表示,沙星类药物是一个比较老的方向,在国外很早就有,“只是做了一个跟别人当时水平差不多的化合物而已。”

  “很长时间以来,真正制造的新药非常少。”杨玉社表示,一方面是新药的研发投入漫长而且复杂,国家和企业持续投入不够;另一方面是医保药品目录、自主定价等问题没有解决,配套措施跟不上,缺乏鼓励新药研发的环境。

  在此情况下,药企选择仿制为主的生产模式并不为怪,但由于早年国家审批通过的仿制药数目庞大,又造成针对同一品种的大量仿制现象,过度竞争也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等问题。

  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谢沐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国家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对于药品行业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前几年的仿制药申报疯狂期,鉴于一些客观原因,国家在审批仿制药的时候,可能在技术和关键环节上的控制有所疏忽,批准了大批仿制药生产,一些药品的质量和原研药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国内药品研发力量的分布,也与药品行业自身特点相矛盾。

  “美国研发实力最强的是药企,大学和研究所是群众性基础研究比较多,中国正相反,研究开发能力最强的是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实力反而偏弱。”前述专家向记者表示,“实际上,国内在高端制剂药品研发上,文章发表了很多,但往往只注重基础研究,很多大学的研究人员,连药厂都没进去过,怎么知道产业化中的问题。”

  对此,周建平表示,目前科研力量主要在大学和研究院所,但国家重大专项也已经在向企业倾斜了——与“十一五”规划主打科研院所不同,“十二五”规划中可能会有60%左右的投入倾向于企业。

  周建平告诉记者,国内4000多家药企中,大企业不到10%.中小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往往面临仿制品种不赚钱的问题,发改委价格的下压,带来双重压力。

  “医药行业本身的创新就需要超额利润,否则创新工艺技术从哪里来。”周建平说,“药品研发周期长,监控部门多,关注的人很多,企业压力很大。”

  路径选择

  尽管面临诸多难题,但制药行业承载着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需要实现由“仿制大国”向“仿制强国”的转型,走出困局。

  据统计,到2012年,将有1390亿美元的药品失去专利保护。这能否成为中国制药[4.61 0.44%]企业的黄金机遇,还在于能否实现技术和体系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实际上,作为“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在“十一五”期间投入66亿元,就创新药物品种研发、药物大品种改造、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实施,推进了包括化学新药设计、药物缓释和控释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攻关。

  此外,针对前面提到的研发力量分布问题,重大专项还在促进企业成为药物研发和投资主体,完善产学研联盟运行机制。预计“十二五”将进一步投入120亿元,更加重视创新药物研发的质量。

  但另一方面,基于中国目前仿制药生产现状,不少专家也呼吁重视仿制药自身的技术创新。在仿制药生产中,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增加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以及工艺放大环节中各种改进,在降低成本和环境污染,提高质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目前国家层面对仿制药层面是不大支持的,这跟我们发展的国情有点矛盾,个人认为仿制药还是应该支持。”周建平表示,要改变中国仿制药大国的局面,提高竞争力,还需要转变理念,关注科研技术转化等问题。

  中国化学[7.42 -2.37% 股吧]制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周燕表示,目前药监局在审批仿制产品时,已经从仿标准深入到仿疗效,重在考察仿制药与被仿专利过期药在临床疗效上的相近、相等或是否超过。实际上,生产中的工艺技术环节是否把握的好,是否有新工艺,技术掌握情况,都会影响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个行业里面的所谓创新,不只是全新的东西。从全球来看,新化合物药品的研发速度都在放缓,基于中国仿制为主的产业现状,投入不仅仅在新药研发上,仿制药也要有利润做支撑。”周燕讲到。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