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科学家发现心房颤动发生新机制

2012-09-05 09:53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领衔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大心脏疾病基础研究”团队,继2006年发现微小核苷酸-1为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关键调控分子后,日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发生的新机制,并观察到微小核苷酸-328调控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循环》近日发表了这一成果。

  心房颤动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几乎见诸所有的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血栓脱落、心力衰竭、中风、猝死等,破解其发病机制对于此疾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研究人员发现心房颤动的患者微小核苷酸-328显著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

  据悉,为了确定微小核苷酸-328在房颤中的作用,杨宝峰带领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心脏特定微小核苷酸(1,26,328亚型)过表达转基因鼠和微小核苷酸功能敲减小鼠(328亚型),发现微小核苷酸-328的过表达可以诱发小鼠房颤的发生,而微小核苷酸-328功能敲减小鼠,或给予腺病毒连接的微小核苷酸-328反义寡核苷酸则可减轻房颤的发生。为进一步解释微小核苷酸-328升高诱发心房颤动的靶点,课题组运用多种实验手段证明,微小核苷酸-328使编码钙通道的两个基因的蛋白表达和电流大小也发生显著降低。相反,抑制微小核苷酸-328可减少房颤的发生。

  这一研究通过大量离体、在体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最终确定微小核苷酸-328为心房颤动发生的关键调控分子,并锁定了一个可以治疗房颤的新靶点。这是国内外第一次从微小核苷酸领域这一分子水平上解读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研究为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以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