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

切换栏目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报错页面

您可能输错了网址,或该网页已被删除或移动,您还可以:

返回上一页返回首页网站地图

推荐阅读
> 正文
RSS | 地图 | 最新

你不了解的艾滋病

2012-09-04 20:16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AIDS(艾滋病)”这个词自从出现在了人们眼前,就再也没有消失过,每年全球感染人数持续上升,感染者也从最初的男同性恋群体,扩大到了吸毒者、性工作者、普通家庭主妇、甚至很多老年人。

  在多年的宣传下,对于AIDS或HIV,人们不再一无所知。但仍有些小盲点需要填补。

  感染HIV不等于患上AIDS

  事实上,人体感染HIV数年后(2-10年,或更久)才会进展为AIDS,也就是说HIV的潜伏期特别地长。在此期间,人体的免疫系统能抑制HIV的复制,使HIV感染者与未感染时一样健康,他们甚至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感染。只有血清学检查(在血清中检出HIV及其抗体)才能识别出处于潜伏期的HIV感染者。

  这也是中国很多老年人感染HIV却并不在乎的原因。有老人告诉研究者,既然HIV感染后好几年再会发病,而我已经这么老了,那我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呢?研究者也无言以对。

  但总有一天,HIV的复制不再受到控制,发展到AIDS.因细胞免疫功能(参考妈妈的血 link)受到毁灭性的损害,人体的免疫防线甚至不能抵御那些平时毫无危险性的细菌,更别说频发的肿瘤了(我们呼吸的空气里存在细菌,但我们并没有患上肺炎,都是免疫系统的作用)。

  当然,由于药物的作用,AIDS虽然从未被治好,但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慢性病,就像胃溃疡、糖尿病一样。但是常用的AIDS药物都有很大的副作用,引起各种健康问题,长期吃下去,甚至会让整个人的外貌都发生改变。因此,AIDS尽管不再是死亡通知书,但它仍是对一个人健康的可怕威胁。

  永不发病的幸运儿

  感染了HIV很不幸,唯有期望潜伏期长些,再长些。但有一种幸运儿,即便感染了HIV,却永远不会发展为AIDS.因为HIV虽然很有谋略,但还需要借助点中介才能发挥作用,而这种幸运儿恰好就没有HIV需要的中介。

  我们先来看看HIV是如何运用谋略攻击免疫细胞——CD4+T细胞的吧。(略专业,可跳过)

  1、直接杀伤:HIV病毒的包膜蛋白gp120(HIV外层包膜上的一种蛋白)与CD4+T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CD4分子结合,同时须与T细胞表面的辅助受体CCR5或CXCR4结合,使病毒包膜与CD4+T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让HIV的遗传物质进入细胞内大量复制,最终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而新生的病毒们再找下一个目标。

  2、连锁式杀伤:受感染的CD4+T细胞如果没被直接杀伤,那其表面也会表达gp120,沦为HIV的杀手以直接杀伤方式残杀同类。

  3、反间计:那些游离的gp120(未与病毒核心结合)也没闲着,它们与没被感染的CD4+T细胞结合,同时与CCR5或 CXCR4结合,使得人体的免疫系统以为他们已经叛变,于是对这些“叛徒”痛下杀手。

  而有人的T细胞表面辅助受体CCR5恰好发生遗传性缺陷,使得需要借助CCR5(感染初期HIV的选择)达成目标的HIV病毒落了空,攻击不了CD4+T细胞,也就没可能发病了。

  这也给了医学家们以启示,在抗HIV的治疗方向中时多了一种选择:想办法阻止HIV与CCR5的结合。

  幸运儿的“健康”是别人的不幸

  可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能健康活着的HIV感染者固然幸运,但对跟他密切接触的人来说,这些幸运儿就是时刻准备打开的HIV病毒库。

  一方面,这些幸运儿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是HIV感染者,当然也就不采取什么保护他人的措施。而身边的人无从知晓,自然也不可能有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知道了自己被感染的事实,但出于种种心理而不愿意说明。

  这些情况都会让与“健康”的HI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加入到HIV的传播链。如果基数足够大,传播速度会是惊人的。

  所以说,单一的性伴侣也不一定安全。肉眼可看不出潜伏期的HIV感染者。如果要开始一段稳定的一对一情侣关系,不如先去做体检,把该查的查了,再放心地在一起。

  做HIV检测要多去两次

  当然,如果怀疑自己被感染,去检查最好能多去两次。因为虽说实验室检查能找到处于潜伏期的HIV携带者,但前提是要避开窗口期——从HIV感染到人体产生抗体需要2-6周,这段时间就是窗口期了。如果在这个时间段去检查的话,很可能什么也查不到,但病毒却已在身体里悄悄定居下来。

退出
会 搜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名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网络课堂
40多类,1000多门辅导课程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