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公立医院的专科门诊和一些专科的民营医院,发现医生越来越不重视就诊患者的全面体格检查。即使是内科医生,也有的对全面体格检查不屑一顾,常常是依赖于先进的客观检查。如果不信,可以到医院做一个调查,不做全面体格检查的专科医生有多少?专科医生诊桌上放血压表、听诊器、体温计、压舌板的比例有多大?专科医生、护士戴手表的比例有多大?
导致这一非正常现象有几个观念上的原因:由于体格检查的依据不可能客观记录下来,而客观检查可客观记录检查结果,这有利于医生的自我保护。另外,由于西医是实证思维,既然有了客观检查的可靠性,就似乎没有必要再先做体格检查了。体格检查成为意义不大的重复,浪费医生的时间。从而形成了对可记录的客观证据的重视,对体格检查的忽视。出于经济学的考虑,客观检查应该在体格检查进行筛选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但由于现时的医疗体制,特别是医疗的市场化和法制化,造成客观检查的过度使用。
全面体格检查的意义在于它是建立在思辨哲学的观点上,也就是说,医学进行诊断是要通过问诊及视、触、叩、听的全面体格检查后,首先给出一个或若干个疾病的假设,通过分析来制定相应的客观检查方案,这样的方案能有效地证实我们的医学思辩,或者发现与假设的正反客观依据。在实证医学思维的影响下,忽视客观检查前的思辩,以致于放弃了对于患者的全面体格检查。医学思辩哲学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医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使之医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给患者一种严谨、认真、细致的心理感受,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生的认可和满意度。
运用全面体格检查,延长了医患之间的言语交流,全面的皮肤和体态观察、细致的听诊与触诊,不断使漏诊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而且能了解到患者的需求,有利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实现。
全面体格检查,要视、触、叩、听。
视:运用了医患生与患者的眼神交流,眉目传情,患者能从医生的眼神中感受到对他机体的细致观察和心理关切,医生的眼神能起到对患者的心灵抚慰的作用。所以检查中视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医生对患者的心理治疗应该贯彻到患者的全过程,而不是在诊断明确之后。
触、叩:运用医生温暖而柔和的双手,来抚摸患者肌肤、检查患者的五官、乳腺、肝、脾、腹部,四肢。过去。触诊不戴手套,这样医生与患者就有了皮肤的接触,通过触诊,能在两个人之间形成生物电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增进医患亲近感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礼仪交往中为何形成握手、拥抱、亲吻,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建立相互间的友善、亲近,从而为人际交往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从心身医学来看人际间肌肤接触所产生的神秘效应。患有疾病的人或多或少的有心理退缩的表现,心理退缩是一种儿童心理,儿童都喜欢大人的抚摸。当小孩子认生的时候,大人经常是先给一颗糖或一个玩具,然后摸摸孩子的头,一个微笑,孩子就愿意与这个生人靠近,甚至让他抱。如果医生省略了触叩诊,也就失去了与患者肌肤接触的机会,怎么能建立起一种亲近的医患关系呢?
当然,对于异性患者,触、叩诊应当首先取得患者的理解,同时医生要有必要的角色装扮,如对于异性隐私部位的检查,要戴手套,大口罩和工作帽,以掩饰自己的表情,让医生角色中性化。
听诊:听心肺、听肠鸣音,是一种能让患者感动的检查方式,不同部位的心音、呼吸音,当医生移动听诊器的时候,还有医生让患者的吸气、屏气动作配合。多数患者均能产生医生与他(她)同呼吸共命运的心理感受。观察一些被检查者,在检查的中后段,患者有明显的表情变化,甚至眼睛里有热泪在闪动。
那些身体化症状明显的患者,对于视、触、叩、听的心理需求更为强烈。笔者做医生的时候,很多人没病都要来找其听心肺,量血压。一方面是出于他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有着对健康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需求吧!
现在的医患关系淡漠,甚至是紧张,除了医患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是不是与我们的客观检查过于泛滥,全面体格检查放弃有关呢?个人觉得值得广大医务人员思考。
上一条·形象显老未必就不健康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