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整理了主管中药师考试的相关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中药的炮制既有用水处理,又有进行加热或多种制法配合进行,目的是为了使药物减低或消除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保存固有性能或产生新的作用,和便于贮藏与服用。其中,其他制法包括复制、发酵、发芽、制霜取汁等几种。
一、复制
是用多种制法反复地处理药材,其操作方法除清水煮以外,已见前面各有关章节。因此,这里只介绍清水煮的具体制法:将药材置铁锅或铜锅内,加入超过药材平面2~3寸的清水,用较强的火力,煮沸约2小时取出。复制的目的主要是减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增强疗效,使鲜品易于干燥。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乌、草乌、何首乌、紫河车、香附。
二、发酵
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利用霉菌使其发泡、生霉的方法,称发酵法。发酵的目的为药物经发酵处理,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临床治疗需要。发酵的方法将含有一定量水分或进行过一定程度加热的药物,铺在容器内用稻草或鲜药草或麻袋盖在上面,或垫在下面,放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进行。温度和湿度对发酵的影响极大。温度过低,或湿度过小(即过分干燥),则不能进行发酵,或发酵进行得很慢。而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不适应霉菌生长,发酵亦难以进行。一般以温度30°~37℃,相对湿度70~80%为宜。由于微生物的繁殖、产生发酵,使药物表面呈现黄白色的霉衣,内部发生斑点,气味芳香,又无霉气时,进行干燥,最为适宜。制作时间以五、六月份为佳,如淡豆豉、胆南星。
三、发芽
豆、谷、麦类种子经浸、淋水,保持一定湿度和温度,使其萌生幼芽的方法,称发芽法。发芽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发芽,改变原有性能,产生新的作用,以适应治疗需要。发芽的方法:取豆、谷、麦类种子,拣去杂质,洗净,夏天浸2~3小时,冬春浸4~6小时。在洗的过程中,将浮于水面的虫蛀空壳捞去,放在能滤水的篾器中,内垫席,或用蒲包装好,上盖稻草或蒲包,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每日淋水3~5次。至种子生出幼芽,约2~3分长时取出,晒或烘干。如麦芽、谷芽、大豆卷。
四、制霜
药物通过除去油分,或析出结晶物等方法,制成结晶或粉末,形似寒霜,称为制霜。制霜的目的是为了除去部分油分、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增强疗效,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制霜的方法,主要有去油取霜和析出结晶二种。
(1)去油取霜:将某些含有油分的药物通过修制,碾成粉末或捣成泥状,加热后,用草纸包裹2~3层,再用纱布包好,压榨去油,每日复碾、换纸、压榨一次。如上法反复多次,至纸上基本无油为止。
(2)析出结晶:将某些盐类药物撒在连皮的瓜瓤上,装入土坛内,加盖封固,置阴凉通风处,使析出结晶凝在土坛外,用毛刷扫下,至坛外无结晶物为止。此外,某些副产品亦称霜。如制鹿角胶时医`学教育网整理,余留的鹿角残渣称鹿角霜。制霜的有巴豆、千金子、瓜蒌子、肉豆蔻、西瓜霜。
五、取汁
鲜药用捣碎后压榨或火烤的方法,使药物所含的液体大量排出,这叫取汁。取汁的目的是解除某些疾病,特别是热性病后期阴液大伤,或风痰阻塞经络窍道,多以甘凉多汁的药物为宜。如水果、鲜竹之类,本身饱含液体,但渣滓多,煎服不仅冲淡其甘凉滋阴及滑痰利窍的作用,降低其固有疗效,尤其不易使患者所接受,故采用取汁的方法,以适应治疗的需要。如梨汁、藕汁、蔗汁、竹沥、黄荆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