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医学教育网手机网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百科类 > 中药 > 正文

防风中医传承

2012-09-13 18:33 医学教育网
|

本草文献

【性味】辛甘,温。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辛,无毒。

③《药品化义》:气和,味甘微辛,性微温。

④《本草再新》:味辛,性平,无毒。

【归经】入膀胱、肺、脾经。

①《珍珠囊》:太阳经本药。

②《汤液本草》:足阳明胃、足太阴牌二经之行经药。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④《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

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

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

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

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

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

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

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

⑦王好古:搜肝气。

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直达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

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宜忌】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②《唐本草》:畏萆薢。

③《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④《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方选录

①治风邪伤卫,有汗恶风:防风、荆芥、葛根。(《症因脉治》防风汤)

②治偏正头痛,年深不愈,风湿热上塑损目,及脑痛不止:川芎五钱,柴胡七钱,黄连(炒)、防风(去芦)、羌活各一两,炙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三两(去皮,锉,一半酒制,一半炒)。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匕,于盏内入茶少许,汤调如膏,抹在口内,少用白汤送下。临卧,如苦头痛,每服加细辛二分。(《兰室秘藏》清空膏)

③治偏正头风,痛不可忍者:防风、白芷各四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如牙风毒,只用茶清为丸,每服一丸,茶汤下。如偏正头风,空心服。如身上麻风,食后服。未愈连进三服。(《普济方》)

④治风热拂郁,筋脉拘倦,肢体焦痿,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等症: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滑石三两,甘草二两,荆芥、白术、栀子各-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宣明论方》防风通圣散)

⑤治白虎风,走转疼痛,两膝热肿:防风一(二)两(去芦头,微炒),地龙二两(微炒),漏芦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防风散)

⑥治痈疽最难收口者:防风、白芷、甘草、赤芍、川芎、归尾各二钱,雄猪蹄一节。加连须葱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绢片蘸水洗之,拭干,然后上药,其深曲处,以羊毛笔洗之。(《外科十法》防风汤)

⑦治一切风疮疥癣,皮肤瘙痒,搔成瘾疹:防风(去叉)、蝉壳、猪牙皂荚(酥炙,去皮、子)各一两半,天麻二两。上四味捣为细末,用精羊肉煮熟捣烂,以酒熬为膏,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荆芥酒或茶汤下。(《圣济总录》防风丸)

⑧治破伤风及打扑伤损:天南星(汤洗七次)、防风(去叉股)各等分。细末。如破伤以药敷贴疮口,然后以温酒调下一钱。如牙关急紧,角弓反张,用药二钱,童子小便调下,或因斗伤相打,内有伤损之人,以药二钱,温酒调下。(《本事方》玉真散)

⑨治自汗:防风、黄芪各一两,白术二两。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风散)

⑩治盗汗: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世医得效方》防风散)

⑾消风顺气,治老人大肠秘涩:防风、枳壳(麸炒)各一两,甘草半两。为末,每食前白汤服二钱。(《简便单方》)

⑿治崩中:防风去芦头,炙亦为末,每服二钱,以面糊、酒调下,更以面糊、酒投之。(《经验后方》)

⒀治霉菌性阴道炎:防风、大戟、艾叶各五钱。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

⒁治内伤生冷 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制苍术、防风各二两 炒甘草一两.为粗末 加生姜、葱白 水煎服.(《阴证略例》神术汤) ⒂治风热咳嗽 防风(去叉)、桑根白皮、甘草各二两.上三味锉碎 米泔浸—宿曝干 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 黄蜡皂子大 同煎至七分 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防风汤)

⒃治发汗多 头眩汗出 筋惕肉目闰 防风、牡蛎(炒研成粉)、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以酒调下 米饮亦得.日二三服汗止后 服小建中汤.(《证治准绳》防风白术牡蛎散)

本植物的叶(防风叶)、花(防风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药性歌诀

《医学入门》,李梴[1]

防风气温味甘辛,通疗诸风痛满身,头目胁痛并胸满,除湿止汗住崩津。

各家论述

1.《药对》:(防风)得葱白能行周身,得泽泻、藁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

2.李杲:防风,治一身尽痛,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防风。凡疮在胸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病人身体拘倦者风也,诸疮见此证,亦须用之。钱仲阳泻黄散中倍用防风者,乃于土中泻木也。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3.《本草经疏》:防风治风通用,升发而能散,故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周身骨节疼痹,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下乳,金疮因伤于风内痉。其云主目无所见者,因中风邪,故不见也。烦满者,因风邪客于胸中,故烦满也。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祛风燥湿,故主痹也。发散之药,焉可久服,其曰轻身,亦湿去耳。《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

4.《本草汇言》:防风,散风寒湿痹之药也,故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躄癎痉等证。又伤寒初病太阳经,头痛发热,身痛无汗,或伤风咳嗽,鼻塞咽干,或痘?将出,根点未透,用防风辛温轻散,润泽不燥,能发邪从毛窍出,故外科痈疮肿毒、疮痍风癞诸证,亦必需也。为卒伍之职,随引而效,如无引经之药,亦不能独奏其功。故与芎、芷上行,治头目之风;与羌、独下行,治腰膝之风;与当归治血风;与白术治脾风;与苏、麻治寒风;与芥、连治热风;与荆、柏治肠风;与乳、桂治痛风,及大人中风、小儿惊风,防风尽能去之。若入大风厉风药中,须加杀虫活血药乃可。

5.《本草正》:防风,用此者用其气平散风,虽膀胱脾胃经药,然随诸经之药,各经皆至。气味俱轻,故散风邪治一身之痛,《本草正义》: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故《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头痛恶风,及风邪而目盲无所见,其外感风邪之盛可知,风行周身,而骨节为之痛痹,亦风邪之深且重者,而防风皆治之,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别录》主烦满胁痛,亦风淫于外而遏抑其清阳之气,不得宣布也。胁风二字,太不经见,而下文接以头面去来一句,则所谓风者,盖即指头面去来之风邪,胁字盖误,濒湖《纲目》引此无胁字,亦疑而删之也。四肢挛急,即《本经》风行周身、骨节疼痹之证。字乳者,产育乳子之时。金疮则破伤也。内痉二字,直接字乳金疮作一句读,即新产之中风及破伤风二证,皆有发痉一候,是血虚而内风煽动,非外来之风邪,故曰内痉,而防风亦能通治,颇似合外风内风而一以贯之。然古人以中风一证,无不从外来风邪治疗,是以产后发痉,角弓反张,《千金》、《外台》均用豆淋酒等方,纯以发表祛风为主。究竟产后痉厥、金创破伤二者,虽有猝为寒风所乘,宜于解表之一证,要知二者皆在血脱之后,阴不涵阳,肝风内煽,发为痉瘈,尤其多数,此则宜于潜阳息风,镇定为亟,万不可再用风药,助其暴戾。《别录》内痉二字,必非防风之辛温发散者所可妄试。防风为风病之主药,《本经》所主,皆风门重证,故首以大风一句表扬其功用,则驱除外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本经》列于上品,正以其足当大任而推重之,非无故也。后人但以为感冒风寒,轻疏发散之用,未免视之太浅。防风为泄风之上剂,然以走窜宣散成功,必其人气血充足,体质坚实,猝为外邪所乘,乃能任此辛温宣泄,而无流弊。几古人治风诸方,皆不能轻用于今时东南之人者,以质脆阴薄,不能胜此燥烈之性也。防风虽不至如乌、附、姜、辛之刚烈,然温燥之气,扑人眉字,确是温辛一类,所以温热之风邪外受,凡柴、葛、羌、防皆当审慎,而肝阳之动风,血虚之风痉,又必柔润息风,方为正治,散风诸剂,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考试辅导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