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温发疹 王某,男,3岁。初诊:1960年3月3日。主诉:患儿昨晚起发热,体温38. 6℃,伴咳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诊查:全身皮肤遍起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辨证:温邪犯肺,肺气不宜,郁热波及营血,外发成疹。治法:辛凉解表,宣肺透疹。以银翘散加减。处方:银花10克 连翘10克 薄荷5克 豆豉6克 牛蒡子10克 桔梗5克 竹叶6克 芦根15克 浮萍6克。随访:服上药两剂后,热退疹消而愈。(董建华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风温发疹,多因热邪内郁,侵入营血所致。疹小色红高出皮肤,与斑鲜红成片隐于肌内有所不同。本例系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热蕴肌肤,肺卫失宣,故发热咳嗽喷嚏;表邪不解,热入血络,外发皮肤而见遍体红疹。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及疹当清透的治疗原则,治以辛凉解表,宣肺透疹。方用牛蒡子、薄荷、浮萍、桔梗辛凉宣肺透疹,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豆豉、竹叶以除胸中烦热,配芦根以清热生津,从而使温邪得清,肺气得平,波及营分之热亦除而病告痊愈。
2.风温伏邪 王幼,发热八日,汗泄不畅,咳嗽痰多,烦躁懊,泛泛呕恶,且抽搐有如惊风之状。腑行溏薄,四末微冷,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前医作慢惊治。用参、术、苓、半、贝、齿、竺黄、钩藤等。烦躁泛恶益甚,此乃风温伏邪,蕴袭肺胃,蓄于经络,不能泄越于外,势有内陷之象。肺邪不解,反移大肠则便溏;阳明之邪不达,阳不通行则肢冷,不得与慢惊同日而语也。况慢惊属虚,岂有烦躁懊之理;即曰有之,当见少阴之脉证。今种种病机恐有痧疹内忧也.亟拟疏透,以冀弋获。荆芥穗4.5克 粉葛根6克 蝉衣2.4克 薄荷2.4克 苦桔梗2.4克 淡豆豉9克 银花发9克 连翘4.5克 赤苓9克 枳实炭4.5克 炒竹茹4.5克 藿香梗4.5克。
二诊:服疏透之剂得汗甚多,烦躁泛恶悉减,面额项颈之间,有红点隐隐,即痧疹之象。咳嗽痰多,身热不退,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伏温之邪有外达之机,肺胃之气宣塞不宣。仍从辛凉清解,宣肺化痰,冀痧透热退则吉。原方去豆豉加紫背浮萍。(丁甘仁.1960.丁甘仁医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此案曾被误诊为慢惊,实为风温伏邪蕴袭肺胃,势有内陷之象。丁氏虑患儿有痧疹而不能透出,遂以疏透为大法。此案始终以辛凉清解、宣肺化痰为治则,方用银翘散加减,配伍精当,主治明确。
3.风温 郭某,男,2岁3月,1959年4月10日住某医院。病程与治疗:发热已十三日之久,高热不退,用身无汗,咳而微烦,诊其脉数,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此属表邪未解,肺卫不宣,热不得越,治宜清宣透表,邪热乃有外出之路。处方:苏叶一钱 僵蚕一钱五分 银花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 桔梗八分 牛蒡子一钱五分 苡仁二钱 淡豆豉四钱 黄芩一钱 竹叶二钱 苇根五钱,一剂。
二诊:服药后微汗而热减,但仍咳嗽,舌苔灰腻,脉沉数,原方去银花、豆豉,加枳壳一钱再服。
三诊:热全退,咳嗽息,肺水泡音减少,舌苔减为灰薄,脉缓,此风热虽解,肺胃未和,湿热未净,以调和肺胃并通阳利湿为治。处方:连皮茯苓二钱 法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苡仁四钱 桑皮二钱 冬瓜仁三钱 通草一钱 谷麦芽各二钱。服二剂而愈。(高辉远等.1972.蒲辅周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按〕风热久羁,表气郁闭,故法取清宣透表,用苏叶、僵蚕、牛蒡子辛以散风,银花、连翘、黄芩苦以清热,竹叶、苇根凉而能透,杏仁、苡仁理肺去湿,桔梗为肺经引药,豆豉发散郁热,所以得药即汗而热减。
4.热毒疮疡 昊某,男,11岁。初诊:1962年6月10日。主诉:患者于三天前突然恶寒发热,两天后右上臂阵发性针刺样疼痛。西医诊断为右上臂脓肿,败血症。予抗感染治疗,并将右上臂脓肿切开引流。但病员仍高热,应邀会诊。诊查:体温39℃,形寒发热,口略渴,汗出。脉滑数,舌质红润,微有黄苔。辨证、治法:邪热在卫气之间,当以辛凉透解,清热解毒为治。处方:淡豆豉10克 焦栀子10克 荆芥10克 紫地丁15克 银花30克 连翘15克 芦竹根30克 枯黄芩10克 竹叶10克 蒲公英30克 乳没各6克 苡仁15克 赤芍药10克。服上方药后体温降至正常,伤口愈合。后去栀、豉、荆芥、乳没之属,加生地、丹皮、知母等续服,半月后病愈出院。(王文雄医案,录自董建华.199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北京出版社)
〔按〕本案西医诊断虽为右上臂脓肿,败血症。但中医辨证仍为邪在上焦卫气之间,故当辛凉透解,清热解毒,方用银翘散合栀子豉汤加芦根、竹叶等,因有疮疡肿毒,故在重用银花、连翘的基础上再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疗疮。药证相合,病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