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开始至实验完成检验,包括登记和发出检验报告单全过程中一系列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
(一)分析前质量管理
1.操作人员上岗培训: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对仪器原理、操作规程、使用注意事项、细胞直方图分析、异常报警含义、引起实验误差因素及仪器维护有充分了解。
2.仪器的安装和校正:仪器安放于远离电磁干扰源、热源的位置,实验台稳固,工作环境清洁,注意通风、防潮、防止日光直射。安装完成后或每次维修后,对仪器的技术性能进行测试、评价,及时做好仪器的校正和管理工作。
3.标本的采集和贮存:一般要求抗凝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推荐用EDTA-K2抗凝。抗凝血标本室温下WBC、RBC、PLT可稳定24h,白细胞分类可稳定6~8h,血红蛋白可稳定数日,但2h后粒细胞形态即有变化,应及早推片镜检。
4.注意受检者生理状态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运动、吸烟等对Hb、WBC和PLT均有一定影响,每日不同时间白细胞计数也有一定差别。
(二)分析中质量管理
1.试剂的合理使用:原则上使用原仪器配套试剂。但国内开发出经过原装试剂严格对照,并经科学鉴定认可的试剂也是可以使用的。注意试剂保存时间、保存温度。
2.标本要求:血样符合要求,采血管清洁,血液混匀,无凝块、无溶血。
3.做好室内质控:每日开机后先做室内质控,看仪器各项参数的测定值是否在X±2s以内,符合要求后再做病人标本。对于失控应按质量控制程序处理,仪器质量控制当天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
4.注意仪器得堵孔和半堵孔现象,并及时处理。
常见堵孔原因:①采血时用棉花擦吸管,纤维混入②采血过浅,凝块形成③蛋白堵塞孔道④标本落入灰尘⑤使用后冲洗不够,停机时间长试剂结晶堵口⑥血液未混匀,有凝块。
5.注意某些病理因素对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
①高粘滞血症冷球蛋白增高或冷纤维蛋白增高,非晶体物聚集,使白细胞、血小板增高。
②血液中白细胞过高影响红细胞计数,或有核红出现影响白细胞计数③异常血红蛋白患者红细胞溶血不完全,之白细胞结果假性增高;④M蛋白增多,M蛋白与溶血剂发生反应,白细胞假性增高⑤血栓前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增高;有血小板凝集者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减低。
⑥高脂血症使Hb假性增高⑦巨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影响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血小板聚集:致血小板计数过低,直方图右移,但不与横坐标重合,不显示MPV值。
小红细胞或红细胞碎片:溶血病人或红细胞碎片干扰血小板计数,直方图右移并抬高,不显示MPV.处理办法:涂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有无血小板聚集和有核红。
手工计数血小板
(三)分析后质量管理
1.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确定白细胞分类是否需要显微镜检查。(溶血不完全、有核红、血小板聚集)
2.根据直方图及参数变化判断白细胞计数时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不完全溶血、有核红、血小板聚集。
3.分析实验结果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如RBC、HCT与MCV,Hb、HCT与MCHC,RBC与MCH之间,RDW与涂片红细胞形态变化具有相关性。
4.对病人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分析异常结果是否可从临床角度加以解释,或是否与其它实验参数相关。
5.定期征求临床人员对本室结果的评价。
临床医师对实试验数据的评价是质控重要环节。双方需加强沟通。及时纠正法规潜在引起实验偏差的趋势,不断改进工作。
当实验结果与临床医师判断不一致时,有时是病情变化,请不要忽视。
检验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便于临床医师沟通和有效分析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