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的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一)概念
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细胞质呈嗜酸性。
(二)坏死的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
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为失水变于、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黄色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常见于心、肾、脾等器官的缺血性坏死(梗死)。
肉眼形态:开始阶段,坏死组织出现明显肿胀,色泽灰暗,组织纹理模糊。以后坏死灶逐渐变硬,呈土黄色,坏死灶周围常出现一出血带,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光镜:可见坏死组织的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及胞质呈嗜酸性染色,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存在。
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
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在含蛋白少脂质多(如脑)或产生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
3.特殊类型的坏死
(1)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加上含有较多的脂质,因而坏死组织略带黄色,质软,状似干酪,故称干酪样坏死。光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红染的无结构颗粒物质。
(2)脂肪坏死:属液化性坏死,分为酶解性和创伤性两种。前者常见于急性胰腺炎。
(3)纤维素样坏死:纤维素样坏死是发生在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的一种坏死。光镜下,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境界不甚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小块状无结构物质,呈强嗜酸性,似纤维蛋白,有时纤维蛋白染色呈阳性,故称此为纤维蛋白样坏死。常见于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此外,急进型高血压病、胃溃疡的小血管壁也可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4)坏疽:组织坏死后因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坏疽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倒流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
2)湿性坏疽:多发生于外界相通的内脏,如肺、肠、子宫、阑尾、胆囊等。
3)气性坏疽:也属湿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
染所致,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的气体。
4.坏死的结局
(1)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2)溶解吸收。
(3)分离排出。
(4)机化与包裹。
(5)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