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在大连,有这样一个女兵:23年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心理疾患临床护理事业;用真情挚爱抚慰一个个曾经痛苦的心灵;用勇气捍卫心理疾患的生命尊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用爱心传递社会文明的温度……
袁辽荣,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215临床部心理二科护士长。
“一看到患者那种迷茫的眼神,我就觉得患者离不开我”
23年前,袁辽荣和6名同期毕业学员,带着对新工作的期待和兴奋,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飞进了幽静的215医院。迎接她们的,既有老护士“机灵点,背靠墙,贴身走”的善意劝告,还有心理疾患病人一双双直白空洞的目光。
心理科患者实行“零陪护”,患者所有吃喝拉撒睡在这里全部由护士负责。既受累,又劳心。
护士挨了病号的打,却受到了科主任表扬。因为是第一次,袁辽荣印象太深了。
那天下午,她给一位姓李的病人打针,病人突然给了她一记重重的耳光。毫无防备的袁辽荣被打得两眼冒金星,她端起盘子怒气冲冲撞开了主任的门。主任笑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不动声色撸起自己的袖子,一道清晰伤疤赫然映入袁辽荣的眼帘。她一下明白了许多。
第一次,第二次……在袁辽荣之前,在袁辽荣之后,有多少被“打”怕的、被“打”走的?
袁辽荣没走。面对病人茫然、呆滞和痛苦的表情,袁辽荣选择了坚守。
2003年,袁辽荣做了6年护士长,院领导有意将她调入机关,却被她婉拒了,她说“患者离不开我,科里更需要我”。
不少好心人劝袁辽荣:你还干个什么劲?她笑笑,依然像颗螺丝钉一样铆在那里。
袁辽荣知道自己的使命:“一看到患者那种迷茫的眼神、那种无助、那种期待,我就觉得患者离不开我,我觉得我就应该在这里。”
“我们护理好他们,才对得起这身绿军装”
人性化护理、互动化护理、集体化护理、梯次化护理等护理新模式,就是她结合所学搞出来的创新。
袁辽荣与患者间的感情超越了职业范畴,浓缩为一种亲情。“病人发病时没有理智,但恢复后,他们是多么可爱的人啊!我们护理好他们,才对得起这身绿军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白天不把事情多做一些,晚上就没有精神安慰。”
“我们是患者生命的明灯,要以平等、尊重的目光看待患者”
好多病人把她当成了亲人,每天看不到她会想她。一位叫李淑贤的老年患者,从建院的那一天就住在科里。袁辽荣接过护理棒后,无微不至地精心照料,老人卧床13年,没生过一次褥疮。老人辞世时,袁辽荣又连夜整理遗体。李淑贤的亲人,感动得长跪不起。
袁辽荣常对护士们说,我们是患者生命的明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尽管患者的精神、心理意识存在某些缺失,但他们也是生命,要以平等、尊重的目光看待患者。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