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有一种感情,虽不如儿女情长缠绵,却更令人敬仰。茫茫西北高原,第二炮兵536医院外二科护士长崔琴红,20年如一日情洒护理岗位———
“高原南丁格尔”的殷殷民族情
有一种感情,虽不如血肉亲情直白,却也耐人回味。
有一种感情,虽不如儿女情长缠绵,却更令人敬仰。
茫茫西北高原,第二炮兵536医院与10余个少数民族同胞比邻而居。医院外二科护士长崔琴红20年如一日精研护理业务,情洒护理岗位,被官兵誉为“高原南丁格尔”。而她关爱驻地群众,精心护理民族同胞的动人故事,更像高原上星星点点的格桑花,静静绽放,不断散发动人的幽香。
把微笑当作能力
牧场的草黄了又绿,藏族老大娘加羊才珍又想起了10年前的那个8月,她在536医院住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情景。当时大娘身患褥疮,由于在家护理不当,入院时已发展到三期。28岁的崔琴红主动担负起了护理任务。而给大娘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始终如一的甜美微笑。
医院地处10余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崔琴红每年护理的病人中,80%以上是回、藏、蒙、土等少数民族同胞。20年来,她不仅把微笑留给了前来住院的官兵,更留给了自己护理过的数千名少数民族同胞。2002年,从外一科调到外二科后,崔琴红所护理的病人大多没有自主行动能力,护理难度陡然增加,挂在崔琴红脸上的微笑却一点没减少。
崔琴红在日记里这样自勉:我是一名护士,更是一名军人党员,对民族同胞多一份体谅和宽容,多一份细心呵护,就是为民族团结做贡献,就是为党在民族同胞中的形象增光添彩,今后要继续努力!
其实,见过崔琴红的人还会发现,无论和谁说话,她都是中等语速,吐字清晰,声音柔和,让人无形中感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绵绵的耐心和尊重。而她迷人的微笑,早已成为医院的一张名片。“请尽量帮我安排面带微笑的那个崔护士长比缃瘢さ厣偈褡迦褐谇袄醋≡海D矫岢稣庋那肭蟆
而立之年学“说话”
1971年金秋,崔琴红出生在延安地区的宜川县,这是个有着革命文化和淳朴民风深厚积淀的地方。从当初报考军校走进军营,到毕业后离开繁华首都,主动来到高原走上护理岗位,崔琴红心中一直有个朴素的梦想:当一名出色的护理员,用点点滴滴的爱心回报养育自己的红色土地,在默默无闻的护理工作中升华人生价值。
然而,随着业务日益精湛娴熟,崔琴红接受的护理任务越来越重,少数民族患者更是不断增加。由于相互之间语言不通,从日常交流到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双方都遇到越来越多的尴尬和不便。如此一来,原本说得一口清晰流利普通话的崔琴红忽然发现,自己却越来越不会“说话”了。
一次,一位患胆囊炎、胆结石、梗阻性黄疸的撒拉族青年需要尽快下胃管,以减轻胃肠压力。但由于病人不会讲也听不懂普通话,崔琴红竟一时手足无措。看着病人因为肠胃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痛苦表情,崔琴红情急之下只好拿着胃管往自己鼻孔里塞,同时做出吞咽胃管和用注射器抽液的示范动作,反复折腾了整整一个小时才让这位青年明白了将要进行的护理工作,别别扭扭地配合完成了下胃管的操作。
那天晚上,崔琴红彻夜难眠。强烈的职业感和对民族同胞的赤诚之心,使她不住地问自己:崔琴红,当年执意离开首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来到高原,你不就是要做一名模范护士吗?这么多年来,连和民族同胞患者的沟通问题都解决不了,你能把责任推给客观环境,自己却无动于衷吗?
第二天,崔琴红来到科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体医护人员郑重提出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尽快掌握驻地民族同胞常用语言,不能再因为交流问题,耽搁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诊治和护理!为了带个好头,她首先立下了“军令状”:三个月内,解决自己的“说话”问题!
然而,此时的崔琴红,已到而立之年,记忆力大不如前。崔琴红却并不屈从这个“宿命”。此后的每一天,她都利用各种机会向病人家属和年长的护士请教,学习少数民族常用语言。为了尽可能提高学习效率,她在衣袋里经常放一本密密麻麻记着藏、蒙、撒拉等少数民族常用语言的小本子,一有片刻闲暇就掏出来背记发音。
语言上的差别缩小了,崔琴红的护理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然而她很快发现,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有的老年患者耳背,任何语言都用不上;有的患者来自偏远山村,说话口音重,连另一个地区的本民族患者都听不懂,崔琴红更是不知所云。
心中装着少数民族群众,就没有难得倒的事!崔琴红很快想到了另一种超越民族和语言隔阂的“说话”方式———手语。为了学习手语,她专门找到驻地聋哑人学校,向授课老师请教。看到一位已过而立之年的医护人员为了更好地护理患者,如饥似渴地学习,教师们深受感动,纷纷授以“真传”。很快,崔琴红又练成了用手“说话”的能力。
今年2月,外二科里住进了一名叫当果的藏族喇嘛,不慎摔伤,昏迷半小时后虽然苏醒,但头痛剧烈,呕吐不止,急需尽快实行救护。然而,由于语言不通,加上藏族喇嘛神志不清,在场医护人员束手无策。崔琴红闻讯赶到,通过用手语和藏语一遍又一遍引导,终于和这位藏族喇嘛建立了交流的默契,不仅顺利完成手术,而且术后的护理工作也毫无障碍。
让爱心永远“恒温”
护理工作细琐繁杂,要做到20年如一日,对每一名少数民族同胞倾情服务,始终如一地奉献爱心,就是一种难以承受的考验了。扎根高原以来,崔琴红不仅经受了考验,而且向高原官兵和驻地民族同胞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先后被评为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全军、二炮模范护士,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1次,连续6年被基地评为技术尖子。
走进崔琴红的办公室,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其中一面锦旗既没有落款,也没有日期,只有用线缝上去的4个歪歪扭扭的汉字:“阿妈快乐”。这是一名11岁的藏族小女孩赠送给她的特别礼物。小女孩叫才旦加措,父母双亡,跟常年瘫痪在床的奶奶生活在一起。2006年,崔琴红随便民医疗服务队来到山根村,结识了这个不幸的家庭。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崔琴红都会抽时间去村里义诊,并特意来到小才旦家,为老奶奶擦拭身子,清理褥疮,为才旦送上学习用品,辅导功课。去年春天,老奶奶去世前拉着才旦的手,告诉她,自己走得很安详,因为在解放军的医院里,小才旦还有一个善良的阿妈!
崔琴红常说,作为军队医护人员,对民族同胞的关爱,不能仅限于病床之上,更要体现在临床服务之外,这既是对民族同胞实实在在的帮助,也是在为党关爱少数民族同胞的英明政策加分。初上高原时,崔琴红就发现,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不少少数民族群众脸色红黑,嘴唇发紫,指甲凹陷,患上风湿关节炎、肠胃炎等慢性疾病的群众更多。崔琴红决定坚持下乡义诊。20年来,她的足迹踏遍了驻地周边的乡村和小镇,一路走访,一路治病,一路普医,成为了义诊队伍的中间力量。
而前来医院就诊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来自偏远郊县,经常是一大清早走路赶来治病,为了省钱,往往自带干粮,到医院后,饿了啃口馍馍,渴了喝口凉水。这一切,被细心的崔琴红看在眼里,她暗下决心,再苦再累也要为改善民族同胞的医疗护理条件尽一份力。
为了方便来科室的民族同胞就餐,崔琴红自己掏钱买来两台微波炉,为自带饭菜的民族同胞免费加热。随后,经她建议,医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又专门新建了“清真餐厅”,解决了很多民族同胞的就餐问题。同时,为了方便陪护病人的少数民族同胞,经崔琴红请示后,院党委决定,凡是来科里接受治疗,不能下床的少数民族群众,优惠提供家属病床,每天只象征性收一块钱住宿费。
现在,前来536医院看病的患者中,少数民族同胞的比例从建院之初的不到50%,上升到了85%,外二科更是被患者亲切地称为“民族科室”,而医院也被驻地老百姓亲切称为“民族医院”。
如今,已近不惑之年的崔琴红已在高原上默默奉献了20年,将生命中最绚烂的年华奉献给了军营,奉献给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同胞。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