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陈征,第40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北京地坛医院原护理部主任。近40载的护理生涯,陈征从一个护校毕业生,成长为主任护师、中华护理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理事、传染病护理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从年龄上说,陈征算是个老太太了,可一贯风风火火的她,说话办事仍不减当年的麻利、痛快;笑声依然爽朗、清脆,看不出人生磨难带给她的丝毫痕迹;对患者、对同事一如既往的真诚、热情,病人们都叫她是“地坛医院的熟人儿”。
面对工作不惧病魔
陈征在北京地坛医院干了一辈子的护理工作。说起选择护士职业,陈征仍是那句当年进护校时回答老师的话:“我喜欢当护士。”
1965年,18岁的陈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现北京地坛医院)。面对当时人们谈之色变的“传染病”,陈征没有多想,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那年,北京流脑暴发性流行,刚出校门的陈征凭借优异成绩和丰富的理论知识,马上投入到传染病护理工作中。当时医院每晚收治六七个高烧、休克、满身瘀瘢的病人。面对痛苦呻吟的患者,她和年轻的同伴们24小时吃住在病区。繁忙的工作练就了她熟练的传染病护理操作和专业技能,成为当时病区的一位年轻骨干。老护士们都说:“这丫头可泼辣了,干活儿麻利,是把好手。”
1984年,陈征在重症肝炎病区做护士长。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患者们受到社会各方甚至家庭的歧视。为了给大家做榜样,陈征带头给重症病人换床单、梳头、洗脸、洗脚、剪指甲,为他们料理大小便。一次,一名肝硬化的男病人突然大出血,家属吓得躲出了病房,陈征顾不上擦去病人喷溅在她脸上、身上带有很强传染性的污血,马上配合医生为病人实施抢救措施。病人最终得救了,他的女儿感动地对陈征说:“您做到了我们做儿女都做不到的事儿。”
从事传染病护理,免不了会碰上艾滋患者。20世纪80年代末,地坛医院收治了首例艾滋患者。那是一名外宾,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跳楼造成全身粉碎性骨折。当时,国人对艾滋病谈之色变,医护人员也欠缺防护知识,恐惧心理普遍存在,有个护士甚至辞职不干了。面对种种疑虑,已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身为护理部副主任的陈征带头进入病房,和护士们一起给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并对全院护士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制订系列艾滋病护理常规。医院成立第一家关爱艾滋患者组织——红丝带之家后,陈征又作为首批志愿者,和艾滋患者们一起谈心、包饺子、做游戏。她的率先垂范消除了医护人员的恐惧心理。如今,红丝带之家已有2000多名志愿者,上千名患者在此接受服务,一批年轻的艾滋病护理骨干活跃在为全国培训护士的师资队伍中。
面对疫情高龄上阵奋战非典消毒隔离工作
2003年的春天,北京非典肆虐,陈征所在的地坛医院成为第一批非典定点收治医院。56岁的陈征作为医院防治小组的成员和医院护理工作的总指挥,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动动嘴,可她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穿上防护服,一头扎进了护理一线。
四十出头的林先生是名外籍患者,得了非典后心里十分紧张,精神一度崩溃、失常。在转运病人过程中,为了消除林先生的紧张情绪,陈征一边推着轮椅,一边和他聊天,给他心理安慰。听了她的劝慰,病人衷心地表示:“有了你们,心里踏实多了。”而令病人意想不到的是,身后这位和蔼可亲、身穿防护服的护士竟然是位年过半百的老大姐。
由于一线人员缺编,北京非典医疗救治指挥中心调集了来自18家医院的400多名护士支援地坛医院。这支来自四面八方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生力军被大家戏称为“联合国军”。“现在的年轻护士都是家里的独苗儿,又未从事过传染病护理和消毒隔离工作,万一感染非典,我们对不起她们,更无法向她们的家人交待。”为确保每位进入感染区的护士安全,陈征亲自培训来支援的外院护士,不漏过任何可能感染非典的细节。
在她的要求下,医院每个病区入口处都张贴了进入隔离区的防护要求,穿防护服程序,并设专人检查防护服、口罩、眼罩情况;又找营养科制定营养食谱,合理安排班次,分配人员时要求每一组里都有本院的护士带班。陈征还结合实际操作经验,迅速编写出了《非典护理常规》,指导年轻护士们安全操作。
最终,400多名前来支援的外院护士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没有一人发生交叉感染。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到地坛医院进行非典工作考察时,更将这里的消毒隔离工作称为“世界的典范”。
面对同事护士长是我们的“妈妈”
提起陈征主任,所有的年轻护士会不约而同地称她为:“妈妈!”
2003年非典初期,几个护士连续十几个小时抢救患者,下夜班又必须接受预防用药输液。为在输完液时拔输液器,护士们即使累得眼皮打架,也不敢睡觉。陈征知道后,赶到护士宿舍亲自看着她们入睡,并细心观察输液状况,为他们拔除输液器。为了让各病区连续作战36小时的护士长休息好,陈征还叮嘱值班护士有问题随时找她解决。护士们戏称她像慈祥的“老母鸡”,张开温暖的翅膀,呵护着自己的孩子。
有位老教授由于病情原因,情绪急躁,再加上对病区护士小张的护理工作不满,在病房发脾气,谁都安抚不了,陈征知道后,来到病人床边,像对多年不见的老姐妹一样,谈了两个多小时。她亲切的态度、幽默的语言化解了病人的怒气。事后,陈征又耐心开导护士小张,将自己的护理经验传授给她。在陈征的帮助下,小张迅速进步。当陈征再次查房时,老教授连声赞扬说:“我把最佳护士的选票投给了小张。”
年近六旬重新上岗,做病人们的老熟人
2004年,为了培养护理部的接班人,陈征主动让贤,离开了护理领导岗位。干了一辈子传染病工作的她本可以回家安享清福,可当年6月,陈征竞聘成为了医院社会服务部的负责人,专门负责出院病人的随访、热线咨询和面向健康人的预防门诊等工作。
谈到新工作,陈征说,现在不少人仍认为,传染病可怕,很多人甚至歧视传染病人和从事传染病工作的医务人员。从护理管理岗位到随访服务部门,陈征要做的就是让病人们感受到来自医院和社会的真情。
到2005年7月,社会服务部在陈征的带领下已运转了整整一年。陈征和部门的7位同事,为2000多位出院肝炎患者提供了疾病咨询,还给3000多位健康人进行了传染病预防注射。很多病人经常打电话咨询自己的病情,还和陈征探讨自己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已经将陈征当成了老朋友。“人们都说现在上趟医院,一定要找个熟人才好办事儿,我就是要做病人们在地坛医院的老熟人儿,让他们不再感觉医院冷冰冰。”
得奖感言:荣誉属于传染病护理界
北京地坛医院的老护士长陈征,是第40届南丁格尔奖5位中国得主中惟一来自北京的护理工作者。从事了一辈子的传染病护理工作,此次获奖令陈护士长喜出望外:“今天这个至高无上的奖项交到我的手上,只是我个人的幸运。它应该属于所有传染病工作者,是几代传染病医务人员努力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荣誉。”
陈征和传染病打了近40年交道,但说起目前的传染病防治,她仍然认为人们的关注太少:说起传染病,人们普遍心存畏惧,这对病人或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传染病医务工作者都是一种压力。我就碰到过由于害怕艾滋病而辞职的护士,更有因为身患传染病被家人遗弃的病人。所以在陈征看来,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坚守传染病护理工作这个岗位的担子太重了,因为责任太大!“只是出于恐惧就不去接触传染病人绝不是一个称职的护士,我希望更多的对这项事业充满奉献精神的人能够留下来,做病人的好护士,当一名病人的老熟人。”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