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1:00
详情发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是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实践综合科目涉及到的内容,今天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考点汇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考频指数】★★★★
【考点精讲】
1.发热的病因——以感染性发热为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急、慢性传染病。
(2)非感染性发热
①风湿性疾病;
②恶性肿瘤;
③无菌性组织坏死;
④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⑥物理因素:如中暑、日射病、放射线病等;
⑦变态反应:药物热、溶血;
⑧其他: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热、神经功能性低热、原发性低热。
2.发热的发病机制
(1)致热源性发热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2)非致热源性发热
3.发热的分度:分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4.发热的临床分期
①前驱期;
②体温上升期;
③高热期;
④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和伤寒等;
②弛张热:因常见于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而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除见于败血症外,还可见于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交替发作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⑤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发作。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⑥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等。
【进阶攻略】
该知识点考核最多的就是热型的意义,多为A1型题和B型题。简单了解发热分度及病因。思维程序:
1.是否为感染性发热;
2.如为感染性发热,要分析病原体是什么;
3.确定感染部位;
4.是否为结缔组织病发热;
5.是否为肿瘤性发热;
6.是否为药物热;
7.关于诊断性治疗;
8.如何处理。
【易错易混辨析】
稽留热: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弛张热: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
【知识点随手练】
一、A1型选择题
1.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的是
A.病原体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B.病原体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C.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
D.白细胞产生的外源性致热原
E.白细胞及病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
2.下列哪项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A.风湿热
B.大叶性肺炎发热
C.细菌性痢疾发热
D.阿米巴肝脓肿
E.普通感冒
3.弛张热常见的疾病是
A.伤寒
B.肺炎
C.支气管炎
D.败血症
E.布鲁菌病
4.布氏杆菌病的热型为
A.稽留热
B.驰张热
C.波状热
D.不规则热
E.间歇热
【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A1型选择题
1.C
【答案解析】白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温阈)引起发热。而其他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而引起发热。
2.A
【答案解析】发热的原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风湿热属非感染性疾病致发热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因此答案是A,而其余四种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
3.D
【答案解析】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肺炎、伤寒为稽留热,布鲁菌病为波状热,支气管炎为不规则热。
4.C
【答案解析】同上。
上文关于“临床执业医师实践综合考点精讲(第一章)-发热”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临床执业医师辅导精华栏目!
特别提醒:以上内容节选自临床执业医师考点汇编!
友情推荐:
【好消息】2019年临床执业医师价值99元精选课 限时0元免费体验
【全】2019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能否报名成功 只差看这篇文章了!
栏目导航:
辅导班次 | 考试时间 | 考试大纲 | 考试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