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反应是临床检验技师考试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整理了相关知识,以便大家及时掌握!
凝集反应
1、凝集反应的原理及特点;
定义: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抗原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概念:颗粒性抗原+相应抗体↓(适量电解质)凝集现象,可溶性抗原(或抗体)+载体颗粒↓ 致敏颗粒+相应抗体(或抗原)↓(适量电解质)凝集现象。
特点:1.抗原为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致敏颗粒;2.反应时间较短,需几到十几分钟;3.反应产物为凝集块;4.凝集反应抗原分子大,反应面积小,为使抗体分子不致过多,试验时需稀释抗体。
2 、常见的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在有电解质的参与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反应中的抗原
凝集素(agglutinin):凝集参与反应的抗体
分类:玻片凝集实验(将已知抗体与待测颗粒抗原直接低价在玻片上,混匀并在室温下反应数分钟,用肉眼或低倍镜观察有无凝集现象,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方法评价:简便、快速;定性检测方法;但敏感性较低。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菌种鉴定和血清学分型,也可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用于人类ABO血型鉴定。),试管凝集实验(颗粒性抗原(如细菌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试管中直接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方法评价:经典的半定量试验;敏感性不高;干扰因素多,影响特异性;操作较简单。临床应用:用已知抗原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辅助临床诊断疾病或流行病学调查。如外斐试验、肥达试验、交叉配血试验。)
3 、间接凝集反应的分类及常见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于载体上,使之成为致敏载体颗粒,再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的凝集现象。
载体(carrier):试验体系中与免疫无关的颗粒。
致敏:抗原(或抗体)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程。
致敏颗粒(sensitized particle): 吸附有已知抗原或抗体的颗粒。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用抗原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有无相应抗体。先将可溶性抗原结合与载体颗粒,然后与待测标本中的抗体反应,出现肉眼可见凝集颗粒或块。反向简洁凝集反应: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标本中有无相应抗原。简洁凝集抑制反应:用抗原致敏载体,联合相应抗体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于致敏抗原相同的抗原。
协同凝集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中含有A蛋白(staphylococcus protein A,SPA),SPA具有与I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利用该特性与IgG抗体相连制成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当它与相应抗原反应时出现的凝集现象即叫协同凝集试验。
类风湿因子检测:
原理::类风湿因子( rheumatoid factor RF)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IgM型为主要类型。
IgG吸附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作为检测试剂,在反应介质中,待检血清中如含有RF,可与胶乳颗粒出现凝集反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操作步骤::在3块载玻片上分别加一滴RF阳性血清、RF阴性血清及待检血清;加一滴IgG致敏的胶乳于各血清样品中,轻微晃动载玻片混匀。1min 后观察凝集反应发生情况。
注意事项:器材要洁净、血清要新鲜、以确保结果可靠。注意阴性、阳性对照的设立。注意血清及致敏胶乳加样量的比例。
红细胞为载体:间接血凝试验(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人O型红细胞或绵羊、家兔红细胞上,制备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然后与相应抗体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后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方法评价:敏感性高于直接凝集试验和胶乳凝集试验;操作简便易行、快速、成本低廉。)
聚苯乙烯胶乳微粒为载体:胶乳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反应特点:敏感、快速、操作简便、不需特殊仪器;检测范围广(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高。
间接凝集反应应用:抗原的检测:抗体的检测: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