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师考点:抗凝物质测定,快来跟着小编了解一下吧!
1.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activity,AT-Ⅲ:A)测定
(1)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
原理: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凝血酶,使AT-Ⅲ与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S-2238,释出显色基因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呈正相关,而与AT-Ⅲ呈负相关。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AT:A的含量。
(2)血浆抗凝血酶Ⅲ抗原(AT:Ag)检测
1)原理:免疫学方法如火箭电泳法、免疫酶标及免疫比浊法。
2)临床意义
①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出血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
②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AT-Ⅲ缺乏症,后者见于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和肝脏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3)注意事项
①标本不能用肝素抗凝。
②AT-Ⅲ抗原和活性测定最好同时检测,以利于进行先天性AT-Ⅲ缺乏的分型。
③在疑难DIC诊断时,AT-Ⅲ水平下降具有诊断价值;急性白血病时AT-Ⅲ水平降低更可看作是DIC发生的信号;抗凝治疗中,如怀疑肝素抵抗,可测定AT-Ⅲ来确定;抗凝血酶代替治疗时,也应首选AT-Ⅲ检测来监测。
2.血浆蛋白C(protein C,PC)测定
(1)血浆蛋白C活性测定
原理:发色底物法:受检血浆中加入蛋白C激活剂(从蛇毒中提取)。PC被激活为活化蛋白C(APC),APC作用于发色底物,释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的深浅与受检血浆中PC的含量呈平行关系。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AT:A的含量。
(2)血浆蛋白C抗原测定
1)原理:免疫火箭电泳法。
2)临床意义:减低见于:①先天性PC缺陷:根据PC:A和PC:Ag可分为Ⅰ型(PC:Ag与PC:A均减低)和Ⅱ型(PC:Ag正常而PC:A减低);②获得性PC缺陷:DIC、肝功能不全、手术后、口服双香豆素抗凝剂、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3.血浆蛋白S测定
(1)血浆总蛋白S测定
1)原理:血浆总蛋白S(total protein S,TPS)包括游离PS(FPS)和与补体C4结合的PS(C4bp-PS)。由于二者对于抗人蛋白S抗体有相似反应,因此用免疫学方法(如火箭电泳、酶联免疫法)检测的是TPS。
2)临床意义:减低见于先天性和获得性PS缺陷症,后者见于肝脏疾病、口服抗凝药物等。
(2)血浆游离蛋白S(free protein S,FPS)测定
1)原理:凝固法。受检血浆中加入缺乏PS基质血浆(提供除PS外的其他凝血因子),PS可促进APC对因子Ⅴa的抑制作用,纤维蛋白形成所需的时间与受检血浆中FPS的量呈正相关。受检者凝固时间可从标准曲线中计算出FPS的含量。
2)临床意义:参见血浆总蛋白S测定。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临床检验技师的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