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及临床意义,快来跟着小编了解一下吧!
脑膜炎奈瑟菌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病人的鼻咽部,经空气传播,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
致病物质:
1.荚膜:抵抗吞噬作用,增强侵袭力。
2.菌毛:介导细菌黏附在易感细胞表面。
3.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淋病奈瑟菌——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球形或肾形。
大小:直径0.6~0.8μm。
排列:成对排列,形似咖啡豆。
染色:G-。
特殊结构:新分离的菌株有荚膜和菌毛,经人工培养后,呈卵圆形或球形,排列不规则。无芽胞和鞭毛。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气体环境:专性需氧。
温度环境:35~37℃,pH7.5。
菌落特征:
常用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EPV琼脂等培养基。初次分离时,需置5%~10%CO2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经24~48h培养后,可见表面光滑、凸起、半透明、高亮度、直径0.5~1.0mm的圆形菌落,无色素易乳化。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
气体环境:专性需氧。
温度环境:35~37℃,pH7.5。
菌落特征:
常用血液琼脂、巧克力琼脂、EPV琼脂等培养基。初次分离时,需置5%~10%CO2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经24~48h培养后,可见表面光滑、凸起、半透明、高亮度、直径0.5~1.0mm的圆形菌落,无色素易乳化。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临床检验技师的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