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中酶的检测如何进行呢?为了帮助更多考生了解,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搜集整理如下:
尿中酶的来源可分为血液来源和尿路来源。
正常人尿液中含酶量极少。
对肾疾病诊断来说,有重要诊断价值的是肾来源的大分子酶,通常这一类酶不通过肾小球滤过。
尿中酶的排出量不受血中同一种酶来源的影响,可特异地反映肾实质损伤。
当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释放入尿,使尿酶活性发生改变,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应用较多的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丙氨酸氨基肽酶(AAP)。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NAG是溶酶体酶之一,NAG在肾单位近曲小管细胞内含量最丰富。溶酶体是各种攻击因子(如生物毒素、化学毒素、自由基、免疫活化因子)容易侵犯的靶位,受到攻击时会迅速诱导溶酶体酶释放。
尿中NAG活性对肾小管活动性损伤有灵敏反应。
【测定方法】
采用合成色原底物法,其中又分为以对硝基酚(PNP)为色原的底物和以2-氯-4-硝基酚(CNP)为色原的底物。前者用于终点法比色分析,后者用于速率法自动分析(连续监测法)。
【参考值】
<1.81U/mmol cr(以PNP为色原,终点法)
<2.37U/mmol cr(以CNP为色原,速率法)
【临床意义】
尿NAG为诊断多种早期肾损伤的理想检测指标之一。
各种原因导致的活动性肾小管损伤时,尿NAG往往是最早发生变化(活性上升)的标记物。
(1)测定尿NAG常能发现早期的肾毒性损害
药物毒性损伤导致TIN时,尿NAG的变化远早于一般肾功能试验和尿常规检查。
特别是氨基苷类抗生素和顺铂等抗癌药物有明显肾毒性,侵犯小管上皮细胞后引起溶酶体酶的释放,尿中NAG活性迅速上升,其变化早于尿蛋白和管型的出现。
(2)糖尿病肾损伤
糖尿病早期即可有小管损伤。因此提倡联合检测mAlb和尿NAG、α1m以提高肾并发症的早期检出率。
(3)高血压肾病,妊娠诱发高血压肾病和先兆子痫的早期监测,除mAlb外也合并应用尿NAG、α1m一类小管标记物。
(4)尿路感染引起的TIN,尿NAG活性升高能帮助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也有助于上、下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及时将TIN与单纯性膀胱炎鉴别开来。
(5)肾移植后排异的早期诊断。尿NAG活性上升早于尿蛋白、血尿、管型尿及Ccr的变化。
(6)重金属(Cd、Hg等)肾毒性的监测,在有关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尿NAG是早期发现小管的有效筛查和诊断手段。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关于临床检验技师的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