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化学》重要考点(一)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血糖来源:①糖类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淀粉和糖原被淀粉酶分解释放出葡萄糖后被消化道吸收,这是血糖最主要的来源。②糖原分解:短期饥饿后,肝和肌肉中储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此乃糖原分解作用。③糖异生作用:在较长时间饥饿后,氨基酸、甘油等非糖物质在肝内经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
(2)血糖去路:①氧化分解: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通过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产生ATP,为细胞代谢供给能量,此为血糖的主要去路。②合成糖原:进食后,肝和肌肉等组织将葡萄糖合成糖原以储存。③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化为甘油、脂肪酸以合成脂肪;转换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④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⑤血糖浓度高于肾阈时可随尿排除一部分。
2.参与血糖浓度调节的激素:
参与血糖浓度调节的激素有两类:一类是降低血糖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类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这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
(1)1型糖尿病特点: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典型病例常见于青少年;②发病较急;③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水平状态;④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是重要的发病机制,多数患者可检出自身抗体;⑤治疗依赖胰岛素为主;⑥易发生酮症酸中毒;⑦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与HLA某些基因型有很强的关联性。
(2)2型糖尿病特点:①典型病例常见于40岁以上肥胖的中老年人,偶见于幼儿;②起病较慢;③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并不降低,但在糖刺激后呈延迟释放;④胰岛细胞胞质抗体等自身抗体呈阴性;⑤初发患者单用口服降糖药一般可以控制血糖;⑥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不如Ⅰ型糖尿病;⑦有遗传倾向,但与HLA基因型无关。
4.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①糖尿病症状加随意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200mg/dl),如测定CBG,诊断标准相同。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和无原因的体重减轻。随机血糖浓度:餐后任一时相的血糖浓度。
②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FVPG)≥7.0mmol/L(126mg/dl)。如测定CBG,诊断标准应为≥7.0mmol/L(126mg/dl)。空腹:禁热卡摄入至少8小时。
③OGTT时,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2hPG)≥11.1mmol/L(200mg/dl),如测定CBG,诊断标准相同。
OGTT采用WHO建议,口服相当于75g无水葡萄糖的水溶液。初诊糖尿病时可采用上述三种指标,但不论用哪一种都须在另一天采用静脉血,以三种指标中的任何一种进行确诊。
5.血糖测定的参考方法:己糖激酶法。
血糖测定的常规方法: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6.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测定前8周左右(2~3个月)病人血糖的总体变化。
糖化血清蛋白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
7.脂蛋白的分类:
脂蛋白(超速离心法) | 密度(Kg/L) | 颗粒直径(mm) | 漂浮率(Sf) | 电泳位置 |
CM | <0.95 | 80~1200 | >400 | 原点 |
VLDL | 0.95~1.006 | 30~80 | 60~400 | 前β |
IDL | 1.006~1.019 | 23~35 | 20~60 | β和前β之间(宽β) |
LDL | 1.019~1.063 | 18~25 | 0~20 | β |
HDL | 1.063~1.21 | 5~12 | 0~9 | α |
脂蛋白颗粒的密度从CM到HDL是由小变大,而分子的大小则是由大变小。
8.正常人空腹12h后采血时,血浆中无CM。CM中的载脂蛋白(Apo)主要是ApoAⅠ和C,其次是含有少量的ApoAⅡ、AⅣ、B48和E。
9.LDL中载脂蛋白几乎全部为ApoB100(占95%以上),仅含有微量的ApoC和E。
10.HDL中的载脂蛋白以ApoAⅠ为主,占65%,其余载脂蛋白为ApoAⅡ(10%~23%)、ApoC(5%~15%)和ApoE(1%~3%),此外还有微量的ApoAⅣ。
点击下载: 临床医学检验主管:《答疑周刊》2020年第48期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