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咱们一起学习了各种局麻药临床特点及药理学特点(去查看>),今天来看看与其对应的具体的麻醉方法。
1.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本法适用于上颌磨牙的拔除以及相应的颊侧龈、黏膜细上颌结节部的手术。
口内注射法:一般以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颊侧根部前庭沟作为进针点,对于上颌第二磨牙尚未萌出的儿童,则以第一磨牙的远中颊侧根部的前庭沟作为进针点,在上颌磨牙已缺失的病人,则以颧牙槽嵴部的前庭沟为进针点。注射针与上颌牙的长轴成40°角,向上后内方刺入,进针时针尖沿着上颌结节弧形表面滑动,深约15~16mm,回抽无血,即可注入麻醉药液1.5ml~2ml。注意针尖刺入不宜过深,以免刺破上颌结节后方的翼静脉丛,引起血肿。
麻醉区域及效果:除第一磨牙颊侧近中根外的同侧磨牙的牙髓、牙周膜、牙槽突及其颊侧的骨膜、牙龈黏膜。注意第一磨牙的颊侧近中根为上牙槽中神经支配,因此在拔除上颌第一磨牙时,尚需在第一磨牙近中根颊侧相应部位的移行沟黏膜转折处补行浸润麻醉,麻醉效果才能完全。
2.眶下神经阻滞麻醉 又称眶下孔或眶下管注射法,将麻药注入眶下孔或眶下管,以麻醉眶下神经及其分支,可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甚至上牙槽后神经,即可麻醉整个上颌牙神经丛。本方法适用于同侧上颌切牙至前磨牙的拔除,牙槽突修整及上颌囊肿刮治术和唇裂修复等手术。
(1)口外注射法:注射时用左手示指扪得眶下缘,右手持注射器,注射针自同侧鼻翼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成45°角,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可直接刺入眶下孔,有时针尖抵触骨面不能进入眶下孔,可注入少量麻药,使局部无痛,然后移动针尖探寻眶下孔,直到其进入眶下孔内,随即注射麻药1ml。注意注射针进入眶下管不可过深,以免伤及眼球。
(2)口内注射法:牵引上唇向前向上,注射针与上颌中线成45°角,于侧切牙根尖相应部位的口腔前庭沟顶刺入,向上后外进针,即可到达眶下孔,但不易进入眶下管。
麻醉区域及效果:麻药注入眶下管内的麻醉效果较眶下孔注射为好,麻醉区域亦较广泛。可以麻醉同侧下眼睑、鼻眶下区、上唇、上颌前牙、前磨牙,以及这些牙的唇颊侧牙槽突、骨膜、牙龈和黏膜等组织。
3.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将麻药注射入腭大孔或其附近以麻醉腭前神经,故又称为腭大孔麻醉:本法适用于上颌前磨牙、磨牙拔除术的腭侧麻醉。
腭大孔的表面标志:腭大孔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龈缘至腭中线弓形凹面连线的中点,覆盖其上的黏膜可见小凹陷,即为进针的标志。如第三磨牙尚未萌出则应在第二磨牙腭侧。
注射方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上颌(牙合)平面也地平面成60°角。注射针在腭大孔的表面标志稍前出刺入腭黏膜,往上后方推进至腭大孔,注入麻药0.3~0.5ml。
本法适用于上颌前磨牙、磨牙拔除术的腭侧麻醉,腭隆凸切除术及硬腭部位的某些手术等,可能同时需配合其他阻滞麻醉或者浸润麻醉。
麻醉区域及效果;同侧磨牙、前磨牙腭侧的黏骨膜,牙龈及牙槽骨。注意行腭大孔注射时,注射麻药不可过多,注射点不可偏后,以免同时麻醉腭中、腭后神经,引起软腭、悬雍垂麻痹而致恶心或呕吐。
4.鼻腭神经阻滞麻醉 将麻药注入腭前孔(切牙孔),以麻醉鼻腭神经,故又称为腭前孔注射法。
腭前孔的解剖位置在左右尖牙连线与腭中线的交点上。表面有梭形的腭乳突覆盖。前牙缺失者,以唇系带为准,越过牙槽嵴往后0.5cm即为腭乳突。
注射方法:患者头后仰,大张口,注射针自腭乳头侧缘刺入黏膜,然后将针摆向正中,使之与中切牙长轴平行,向后上方推进约0.5cm,可进入腭前孔。该处组织致密,注射麻药时需用较大压力,一般注入量为0.25~0.5ml。
麻醉区域:两侧尖牙腭侧连线前方的牙龈,腭侧黏骨膜和牙槽骨。尖牙腭侧远中部分因有腭前神经交叉分布,所以,该处不能获得完全的麻醉效果。必要时应辅以局部浸润麻醉或腭前神经阻滞麻醉。
以上的方法都是上颌部位的神经阻滞麻醉,文字太多,所以总结表格给大家记忆:
上颌阻滞麻醉方法:
眶下 | 上颌牙槽后 | 鼻腭 | 腭前 | |
进针点 | 眶下孔/管 内-上2根尖部前庭沟 外-同侧鼻翼旁1cm | 上7/上6远中 颊侧根部前庭沟 颧牙槽嵴前庭沟 | 切牙乳头侧缘 双侧3连线与中线交点 | 腭大孔标志点稍前方 上8腭侧龈缘至弓形凹面连线的中点 |
方向 | 上后外 | 上后内 | 后上 | |
范围 | 眶下N,上牙槽前中N,面段 | 上牙槽后神经 | 鼻腭神经 | 腭前神经 |
应用 | 123456近中根 牙/牙周膜/骨/牙龈 下眼睑/鼻皮肤/上唇 拔牙小手术唇侧麻醉 成人唇腭裂 | 678(除上6近颊根) 牙/牙周膜/骨/牙龈 拔牙小手术颊侧麻醉 上颌结节手术 | 123腭侧(除3) 牙龈/黏骨膜 拔牙麻醉 小手术麻醉 | 45678腭侧 牙龈/黏骨膜 拔牙小手术麻醉 |
并发症 | 血肿, 眼球损伤 | 颞下间隙感染 翼丛血肿 | 恶心呕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