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特异性感染”的内容,有很多考生都很关注,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如下:
上一阶段主要讲解的是颌骨部分的感染性疾病,本周咱们来看看口腔颌面部的“特异性感染”。其中包括了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以及放线菌三类。而颌面外科中这三种感染也借鉴了大临床中的分类,所以本周的颌面部“特异性感染”包括了结核杆菌,放线菌病以及梅毒螺旋体三种感染类型。咱们做一个简单的鉴别。
(一)颌面骨结核
骨结核一般为无症状的渐进性发展,偶有自发痛和全身低热。病变部位的软组织呈弥漫性肿胀,其下可扪及质地坚硬的骨性隆起,有压痛,肿胀区表面皮肤和黏膜常表现为无化脓性感染的充血发红。但骨质缓慢被破坏,感染穿透密质骨侵及软组织时,可在黏膜下或皮下形成冷脓肿。脓肿自行穿破或切开引流后,有稀薄脓性分泌溢出,脓液中灰白色块状或面团状物质。引流口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其间或随脓液有死骨小碎块排出。颌骨结核可继发化脓性感染而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急性骨髓炎的症状,脓液也变成黄色黏稠。
(二)颌面部放线菌病
以20~45岁的男性多见。发生于面颈部的放线菌病占全身的60%以上。颌面部放线菌病主要发生于面部软组织,软组织与颌骨同时受累者仅占20%。软组织好发部位以腮腺咬肌区为多,其次是下颌下、颈、舌及颊部;颌骨的放线菌病则以下颌角及下颌支为多见。临床上多在腮腺及下颌角部出现无痛性硬结,表面皮肤呈棕红色,病程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炎症侵及咬肌时,出现张口障碍,咀嚼、吞咽时可诱发疼痛。患区触诊似板状硬,有压痛,与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病变继续发展,中央区逐渐液化,则皮肤表现变软,形成多处小脓肿,自溃或切开后由浅黄色黏稠脓液溢出。肉眼获取脓液染色检查,可查出硫黄样颗粒,破溃的创口可经久不愈,形成多处瘘孔,脓腔可相互连通而转入慢性期。以后若伴有化脓性感染,还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蜂窝织炎的症状。这种急性炎症与一般颌周炎症不同,即使炎症趋向好转,局部板状硬性肿胀不会完全消退。
放线菌病不受正常组织分层限制,可直接向深层组织蔓延,当累及颌骨时,可出现局限性骨膜炎和骨髓炎,部分骨质被溶解、破坏或有骨质增生。X线片上可见多发性骨质破坏的稀疏透光区。病变侵入颌骨中心,造成严重骨质破坏时,可在颌骨内形成囊肿样膨胀,称为中央性颌骨放线菌病。
(三)颌面部梅毒
后天梅毒可分为一、二、三期及隐性梅毒。一、二期均属早期梅毒,多在感染后4年内出现症状,传染性强;三期梅毒又称晚期梅毒,系在感染4年后表现,一般无传染性。隐性梅毒指感染后除血清反应阳性外,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亦可按感染后4年为界分为早期和晚期。隐性梅毒可终生不出现症状,但也有早期无症状而晚期发病者。
先天梅毒也可分为两期:在4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4岁以后发病者为晚期。
(1)后天梅毒:依病程主要表现有三点,即口唇下疳、梅毒疹和树胶样肿(梅毒瘤)。前两者见口腔黏膜病相关内容,在此着重讨论树胶样肿。
梅毒树胶样肿除累及软组织外,还可累及颌面骨及骨膜组织。以硬腭部最常见,其次为上颌切牙牙槽突、鼻中隔。间或可见于颧骨、下颌角部。
(2)先天梅毒:多在出生后第3周~3个月,甚至1年半后出现症状。婴儿常为早产儿,表现营养障碍,貌似老人。鼻黏膜受累,致鼻腔变窄,呼吸不畅,有带血的脓性黏液分泌。口腔黏膜可发生与后天梅毒相似的黏膜斑。口周斑丘疹互相融合而表现弥漫性浸润、增厚;表面光滑脱皮、呈棕红色,皮肤失去弹性,在口角及唇缘辐射出深的皲裂,愈合以后形成辐射状浅瘢痕。
晚期先天梅毒多发生在儿童及青春期。除有早期先天梅毒的遗留特征外,一般与后天三期梅毒相似。可发生结节型梅毒疹及树胶样肿,从而导致软硬腭穿孔、鼻中隔穿孔及鞍状鼻。
先天梅毒的另一特征性表现是哈钦森牙和桑葚状磨牙。
梅毒性间质性角膜炎致角膜混浊、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所致神经聋以及哈钦森牙,被称为先天性梅毒的哈钦森三征。
总的来说,这三种疾病与普通的细菌感染导致的颌面部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同,所以单独作为一个内容来进行讲解并鉴别,如下表:
特异性感染:
【医学教育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