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腔卫生中级职称考试:口腔白斑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的内容,有很多口腔主治医师考生都比较关注,医学教育网为大家编辑整理如下:
口腔白斑病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以白色为主的斑块或斑片,不能擦去,也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纳入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OPMD)的范畴。
口腔白斑的病因
1.吸烟与白斑有密切的关系
2.念珠菌感染与白斑有密切关系
3.全身因素中与患者微量元素、微循环改变、易感的遗传素质、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
4.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仍有争议。
口腔白斑好发部位为颊、舌次之,唇、口角区,前庭沟,腭,牙龈也有发生。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刺痛,味觉减退、局部发硬,有溃烂时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
口腔白斑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两大类,斑块状、皱褶纸状等为前者,而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为后者。
1.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表面可有皲裂、界清、柔软。
2.颗粒状:亦称颗粒-结节状白斑。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病损向黏膜充血,患者可有刺激痛。本型多数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
3.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界清,表面粗糙,柔软。
4.疣状: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明显高出黏膜,质稍硬,多可找到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
5.溃疡状:在增厚的病损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反复发作,疼痛。
口腔白斑的病理
上皮增生,伴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粒层明显,棘层增厚;上皮钉突伸长变粗,结缔组织中有炎细胞浸润。口腔白斑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应常规写明是否存在上皮异常增生,并且判断其程度(一般用轻、中、重表示)。
口腔白斑的防治
出现以下情况者,有癌变倾向,应定期复查。
1.病理:伴有上皮异常增生者,程度越重越易恶变。
2.类型:疣状、颗粒状、溃疡或糜烂型及伴有念珠菌感染、HPV感染者。
3.部位:位于舌缘、舌腹、口底以及口角等危险区域。
4.时间:病变时间较长者。
5.吸烟:不吸烟患者。
6.性别:女性,特别是不吸烟的年轻女性患者。
7.面积:白斑病损面积大于200mm者。
具体措施:
1.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也应去除。
2.对口腔黏膜白斑早期预防重点放在卫生宣教上。
3.维生素A:3万〜5万U/日,分2〜3次口服。维生素A酸(维甲酸)全身应用副作用较大,可用局部制剂。
4.靖生素E:与维生素A有协同作用,防止维生素A氧化而利于吸收,还可延长维生素A在肝脏内的储存时间,因此可配合维生素A酸类药物治疗白斑。
5.对有癌变倾向的病损类型、部位,应定期严密复查,建议每3〜6个月复査一次。在观察、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并活检。
6.手术治疗:权衡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7.中医中药治疗
推荐阅读:
以上“口腔卫生中级职称考试:口腔白斑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由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资讯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