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 信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实用技术 > 中医药行业动态

中医药行业发展:重庆中医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2020-12-08 11:31 医学教育网
|

中医历经千年是我国的文化、技术瑰宝,中医健康保健技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生活中借鉴的知识,今天医学教育网小编正小保就为大家带来了“中医药行业发展:重庆中医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快来看看吧!

内容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吴志杰

岐黄精神,脉动时代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重庆中医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在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学科和人才建设、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引领、国际化合作等领域,多措并举加快发展,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对照《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不断加强医院硬件设施,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注重人才培养,以优质资源辐射基层,多措并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如期实现。目前,重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6个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目标值,其中6个已超过目标值。

强基础 建高地

健全服务体系,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

中医药服务基础网络,是实现健康民生的基础平台保障。

“截至2019年底,重庆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市、区(县)、乡三级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共有中医医院187所,81%的综合医院、76%的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科,99%以上的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89%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药服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提升群众获得感。

同时,市卫生健康委加快发展“龙头”机构,以龙头带动市、区、县各级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诊疗能力、人才、科研提升,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中医药服务网。

“十三五”时期,重庆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中医医疗资源,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构建起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区县(自治县)级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及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据悉,为构建重庆中医药从公立三甲中医院“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市卫生健康委争取到中央资金12亿元及地方配套14亿元,对綦江、长寿等26个区县中医院进行改扩建。截至目前,已经完成涪陵区、永川区、荣昌区、石柱县等21所区县中医院的改扩建工程。全市形成以市中医院、北碚、永川等9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龙头,渝北、潼南等28家二甲公立中医院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主体。新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6所。

加强基层中医科室建设,筑牢服务网底。“十三五”以来,中央和市财政共投入1.01亿元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特色发展,建设100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建成955个中医药氛围浓厚的中医综合服务区,覆盖93.4%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服务量占比达30%。

据悉,重庆的中医药服务基础网络已经形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快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支撑作用。

育人才 壮队伍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筑牢中医药事业发展智力保障

“事业发展,人才先行”。在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带动。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情况纳入考核,会同市人力社保局,根据中医药行业的特点,单独设置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二级岗标准,拓宽中医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助力人才引进,壮大医疗队伍。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中医药“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在中医、中药、中医护理等不同类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选拔培养出“百名中医药领军人才”“千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和“万名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实现高端有引领、中端有承接、基层有支撑的较为完善的人才队伍。

“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增国医大师1名,3人入选“重庆英才”计划,145人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全市有中医药人员2.12万人,占比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9.45%,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81万人,每千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58人。拥有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3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51人、市级名中医113人。

弘扬国粹,守望传承。市卫生健康委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师带徒”活动,筑牢中医药根基,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王辉武、张西俭、郭剑华等一个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纷纷建立。通过建设工作室,总结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开展传承研究,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

“郭老经常教育我们要加强中医经典学习,临床学习,做到勤学实践、传承创新。”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继承人郭亮说,通过“师带徒”的形式,既精进了中医师的业务能力,又促进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市卫生健康委通过开展国家和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重庆名医传承计划”,培养壮大了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学术传承人和骨干人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全国基层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6个,以工作室形式组团带教,促进薪火传承。

据悉,重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框架基本建立,对中医药学科建设以及全面系统推进创新发展起到了基础的智力保障作用。

提能力 增满意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安全感

中医药服务能力,是群众拥有中医药获得感的专业能力保障。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贡献。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重点突出中医药防治特点,依据传统“疫病”理论,以“扶正兼顾除湿祛邪”为思路,坚持中西医并重救治,全力维护百姓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重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论,加强了无症状感染者中医干预,以缓解症状、提高免疫力。”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中医药防控知识,在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运用中医药方法预防疫病的同时,号召各级中医医院熬制中药“大锅汤”,制作防疫香囊,累计发放预防用中药超过30万副,靠前服务,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让群众充满安全感。

据悉,通过中医药深度介入,大大提高了临床救治效果,在重庆中医系统援鄂期间,共参与治疗确诊患者2000余人,护理患者3000余人。

补齐短板,推进全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

“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署要求,市卫生健康委以‘院有专科、科有特色、技有专长’作为中医专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重点专科建设。”重庆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重庆各中医专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平均年门诊量和出院人数在院内占比、优势病种患者比例快速提升,患者平均住院日、医疗费用等指标不同程度下降,中医专科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实惠。

截至目前,已建有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8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28个、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156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100个。

此外,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就医需求,还将“中医元素”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实行中医药健康管理。”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将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中医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对不同体质的老人从情志调节、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方面进行相应的中医药保健指导;对辖区内居住的0-36个月龄的儿童,应对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并在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向家长传授摩腹、捏脊、按揉穴位等保健方法。

目前,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覆盖率已分别达54.3%和61.84%。

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家庭医生签约内容,为深化医改注入“中医药元素”。同时,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防治重大疾病和多发传染病,支持区县(自治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中心,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建成9个国家“治未病”试点项目、42个公立中医类医院建有治未病科,大力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和健康干预。

据悉,重庆中医药学科矩阵的迅速发展、高质量人才的快速聚集,为提升中医药服务健康民生的能力起到了关键的助推作用。

名老中医药师带徒拜师仪式

强科技 谋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赋能重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创新的步伐愈坚定,事业产业的发展就愈迅速,优质资源的汇聚就愈丰富,面向未来的能量就愈强大。

2018年5月,重庆市中医院、北碚区中医院和重庆市中药研究院被首批纳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并分别获得了中央1亿元项目资金,这标志着重庆中医药在科技创新方面将再上新台阶。

“为不断推进中医继承创新,市卫生健康委立足打造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科技平台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说,“十三五”时期,重庆中医药系统获得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项目3个、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项目1个、中医药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启动2个市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国家中医康复能力规范化建设项目、国家中药炮制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新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1个,形成中药资源“1中心3站”的监测体系。

为提升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重庆市加大了对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重庆中医药系统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6项、科技部项目6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计900余项,其中科卫联合实施项目296项,总计获得研究经费2.44亿元,较“十二五”增长20%。全市中医药系统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授权发明专利179件、实用新型专利489件、外观专利58件,发布各类中医药标准85个。今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成功研发出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霍朴透邪合剂”“麻杏解毒合剂”“柴胡甘露合剂”3个中药院内制剂,疫情期间累计配送6000余瓶。

在2020年9月22日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市中医院“湿疹(湿疮)中医诊疗方案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和“运用特色诊疗技术延缓慢性肾病进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分别荣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两项成果均立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悉,创新的科技力量已经为重庆中医药事业发展赋予了内驱力。

外国友人体验中医药服务

扬文化 塑魅力

传承中医药文化,助推重庆中医药走向世界

岐黄之光,闪亮世界。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事业的一重大举措。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生活。

“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中药材吗?”

近日,渝中区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医药专家走进大田湾小学,为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讲授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中药香囊制作、中药材识别等中医药知识,培养大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

“十三五”以来,重庆市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编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教辅资料》,为中小学校订购《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目前,活动范围已拓展至全市15个区县100余所中小学校,多个区县的中小学还建立起中药植物园、中医药文化长廊等特色宣传教育阵地,让中医药文化走进了学生课外兴趣班或校本课程。同时,持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特色中医巴渝行”等大型系列中医药科普文化宣传活动,通过科普宣传、义诊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同时,还建立起持续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监测机制。目前,全市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已达10.5%。

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范围,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6月17日,重庆市中医院与新加坡同济医药研究院通过视频会议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皮肤病、风湿病、老年病、中医治未病等市中医院特色优势学科,借助市中医院大量的临床案例、优秀的师资队伍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新加坡当地中医师提供远程继续教育课程,有效提升新加坡中医师的学术水平及临床技能。

目前,重庆已建成中国-新加坡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重庆)和中成药海外推广服务基地,并积极与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对接海外中医中心建设,有效推动了中医药对外交流;同时还创新举办外国驻渝领事官员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让多国外交官体验感知神奇中医药,让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此外,基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选派了2名中医专家参加我国援助阿尔及利亚、苏丹、巴勒斯坦抗疫医疗专家组,向世界分享中医药防控经验。参加3次重庆市与美国、匈牙利、巴西等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经验国际分享交流视频会,传播中医药理念和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市卫生健康委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出台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了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中医药博物馆5个、特色景区91个、特色旅游线路62条。

以上“中医药行业发展:重庆中医药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了解更多中医健康养生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相关阅读:

【行业趋势】新型药店什么样?慢病健康管理中心少不了!

【政策解读】官方推动中医发展,鼓励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

官方持续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这个省建成1760个国医堂…

【政策解读】医疗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基层健康管理成为重要议题!

护士转行可以做点啥?中医健康管理师了解一下!

实体药店何去何从?“连锁药店+艾灸馆”成为行业新趋势!

【政策解读】网售处方药或将“开闸”,实体药店加强慢病管理迫在眉睫 !

药店转型成必然趋势!药店人都在悄悄考这个……

扫码关注医学教育网大健康岗位能力提升报名中心 不错过重要~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小儿推拿保健师 课程讲座 免费试听
    宝宝反复咳嗽怎么办?

    主讲:温 暖10月30日

    直播预告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