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的黏膜骨膜以至骨质的持续性或复发性细菌感染性疾病菌以变形杆茵、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最为常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常继发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下面就由医学教育网小编来详细介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吧。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合并存在。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临床上以耳内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特点。有部分中耳炎可引起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单纯型、骨疡型、胆脂瘤型。
临床表现:
1、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又称咽鼓管室型。炎性病为主要位于鼓室动膜层,鼓室致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
2、骨疡型:又称坏死型或肉芽型,多由急性坏死型中耳炎迁延而来。组织破坏较广泛,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鼓窦周围组织可发生坏死;教膜上皮破坏后,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形成。
3、胆脂瘤型:胆脂瘤非真性肿瘤,而为一位于中耳、乳突腔内的建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充满脱落上皮、角化物质及胆固醇结晶,囊外侧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与其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由于澳内含有胆固醇结晶,故称胆脂瘤。
分类:
一般根据有无流脓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三期:
1.活动期:持续流脓或流脓停止末超过6周者。
2.静止期:流脓停止6周-6月。
3.非活动期:流脓停止6个月以上,如不再感染,可望长期干耳。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单纯型以局部用药为主:可用抗生素水溶液或抗生素与类固醇激素类药物混合液,如0.25%氯霉素液、氯霉素可的松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等。
2、滴耳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4滴。然后用手指轻按耳屏数次,促使药液经鼓膜穿孔流入中耳。数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液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3、骨疡型中耳炎,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引流不畅或疑有并发症者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
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1、药前先清洗外耳道及中耳腔内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后用棉花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2、量多时用水剂,量少时可用硼酸酒精。
3、极治疗上呼吸道病灶性疾病,如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
4、请耳鼻咽喉科医生详细检查耳内,确诊中耳炎的类型。
5、膜大穿孔影响听力,在干耳后2个月左右可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