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律失常的这些症状,你有吗?”的相关知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疾病类型
临床上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部位、机制及频率不同,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发生部位:分为室上性(包括窦性、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按发生机制: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按发生的频率快慢:分为快速型与缓慢型失常两大类。
临床上常以心率快慢进行分类。
常见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心率<60次/分)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Ⅰ、Ⅱ、Ⅲ度)。
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心率>100次/分)包括:早搏、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等。
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其中后天获得性包括生理性因素(如运动、情绪变化等)和病理性因素(如心血管疾病、全身性原因),心脏以外的器官发生结构或功能改变时亦可诱发心律失常。
基本病因
引发心律失常的遗传性因素多为基因突变。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反复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可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风险评估,指导治疗方案。
引发心律失常的后天获得性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常见生理性因素包括:
因运动、情绪变化等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或因睡眠等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等。
常见病理性因素可分为以下几类: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全身性原因:包括药物毒性作用、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神经与体液调节功能失调等;
其他心外器官功能或结构改变: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脑卒中等。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
心律失常的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发病的类型以及持续的时间,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
典型症状包括心悸、乏力等,但很多患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
典型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发病早期可有心悸、出汗、乏力、憋气等症状,此时,若心律恢复正常则无严重不适,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等。
伴随症状
心律失常伴有明显的外周血流动力学障碍时,会出现相应器官受损的症状:
(1)脑:视力模糊、头晕、黑矇、晕厥等;
(2)胃肠道:腹胀、腹痛、腹泻等;
(3)肾:尿频、尿急、多尿等;
(4)肺: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
以上“心律失常的这些症状,你有吗?”来自医学教育网,更多中医知识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