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二季,气候变化莫测,加上空气污染严重,咳嗽患儿明显增多。很多患儿家长都会选择中医药治疗。
根据多年的治疗体会,特提出以下几个原则,供同道参考。
1.药宜轻清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与“肺”关系密切。中医脏腑学说认为“肺为华盖”,位居上焦。清代名医吴鞠通曾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治疗病位在上的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应遵从“轻清”的原则,无论辨证、立法、处方,都必须注意:药以质地较轻的花、草、茎、叶为主,煎熬时间不能过长,服用以少量、频服为佳。我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去荆芥加五味子,方中麻黄、五味子用量通常为3g、5g。麻杏石甘、桑菊饮、麻辛附汤诸方均可与止嗽散同用。
2.慎用辛温
小儿纯阳之体,生机蓬勃。现代物质生活和取暖条件的改善,使小儿感受寒邪后由寒化热的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应慎用辛温之剂,通常以三剂之内为好。必须使用时,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化热苗头即须加减方剂。我常用葱白、生姜之类,一是因为安全,二是因为方便:嘱家长观察痰、涕由清变白、微黄时,葱、姜即可停用。干姜、羌、防之类辛、温(热)药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鼻衄、咽痛、便干。
3.缓用寒凉
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咳嗽初起,痰清、涕稀、汗少、舌润时,苦寒清热的药物不宜应用太早,以免肺气郁闭不宣,邪不外达。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很多久咳甚至长年累月咳嗽者,往往与早期应用消炎点滴(抗生素)有关。只有出现化热症状如:涕浊或黄稠,痰黄或挟血,大便干燥,舌黄质红,多汗喜凉时,方可使用芩、连、大青叶、板兰根、知母之类。特别需要强调应慎用的一味药:马兜铃。此药易致剧吐,毒性极大,不用为好。
4.忌用收涩
咳嗽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在咳嗽初期或咳嗽不剧时,应忌用收涩镇咳。《章次公医案》有“痰不得出反是隐患”之嘱。必须用收敛镇咳时,可以与祛痰药同用。章次公先生谓“祛痰古称宣肺,镇咳古称肃肺”,二者一升一降,先后使用顺序不可颠倒。我临床往往将麻黄与五味子同用,桔梗与白前、紫菀相伍。初期麻、桔稍多,后期、咳剧则五味子、白前、紫菀为重。那种为了迎合家长、患儿期盼疗效妄加米壳(罂粟壳)的行为必须摒弃。早用收涩,轻者声嘶失音,重则病久难痊延为痼疾。
5.饮食清淡
小儿恣食不节是咳嗽痰多的诱因。患病后,除积极、正确地治疗外,还应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食鱼、肉等粘腻碍胃的食物,过甜、过咸均应避免。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果品中,梨、荸荠具有清肺、润燥的作用,温、燥痰少难咯者可用,并非人人皆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儿咳嗽中医治疗的五大要则”的信息,相信大家通过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建议仍有疑虑的朋友尽快去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了解更多“小儿咳嗽”疾病防治信息,请点击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