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居民健康缺乏持续关照,由不良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疾病必然会日益增多;如果医生每天诊治的患者都是一个陌生的人,相对全面的问诊和医疗检查就变得理所当然,过度医疗就必然会大幅增加;如果每一次生病都由没有任何医学知识的患者本人或家属做出判断,盲目选择医院和医生,患者和适合他就医的医疗机构及医生之间的对接往往会出现偏差,并因此而延误病情;如果家门口没有信得过的好医生,农村的患者就不得不舍近求远,背井离乡去到陌生的大城市看病,城市大医院就会永远人满为患、像拥挤的车站;如果缺乏对居民的全过程健康管理及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就无法真正落实,所有这些现状的改变,都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时代在呼唤:中国人,要大步迈进家庭医生时代!
家庭医生又称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持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学科化的发展并不遥远,大约半个多世纪以前,二战结束后,大多数国家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变得丰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人类疾病谱悄然发生着变化。“”富贵病“”、慢病增加,健康意识提升,健康服务有了新的需求,家庭医生应运而生。美国在1947年成立了全科医师学会;1953年,英国的全科医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但基本上多是个体开业。1957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首先成立全科医学系,成为了首个能够真正专业地培养全科医疗队伍的院系。1969年,家庭医学成为美国第20个临床医学专业,标志着家庭医学正式成为一门专科,并由此走向专业化。加之,政府逐步认识到家庭医生的重要性,也助推家庭医学步入发展黄金期。如今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家庭医生数量几乎占医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家庭医生在保障公民健康、延长人均寿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庭医学理念传入国内,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当前“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发展全科医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占据着重要位置。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开宗明义要求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具体措施。尤其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2010年以来,在人才培训方面,一方面大力支持基层在职医生通过转岗形式过度到全科医生,另一方面从高考生中录取优秀生源,通过“5+3”(5年本科院校教育+3年住院医师培训)培养模式为基层培养高层次全科医学人才。为扩大全科医疗服务平台,医改政策要求不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普设全科医学科,而且在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也应普设全科医学科,构建遍布城乡的全科医疗服务平台。在全科医学人才使用方面,如职称、津贴等也给予相应的倾斜,逐步改善全科医生从业环境,增强岗位吸引力。李克强总理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包括近年来国家在全科医学方面出台的一系政策犹如阵阵东风,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对每一位公民的健康进行持续关照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家庭医生无疑将责无旁贷地担此历史大任!当前,为了促进家庭医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稳步关系,很多医改试点城市都在下大力气推行全科医生及其团队的签约服务。有些地方签约率达到90%以上,甚至接近100%;有些地方签约者尚不足常住人口的1/3.但从某种意义来讲签约率的高低似乎不不重要,重要的是签约之后,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否享受到了家庭医疗式的服务,服务对象与家庭医生之间是否建立了真正的信任关系,是否因为我们家庭医生的服务,使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使其家庭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唯有如此,健康中国的梦想才真正实现,也唯有如此,我们离医改成功的目标也才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