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Re:我眼中的差距-兼论科研方法

我们和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的差距是?
1.研究人员的敬业精神。到我们实验室来的大牌教授(国际上非常有名)都很敬业。敬业不代表夜以继日的工作,更不代表牺牲家庭和身体健康。我见过的知名教授几乎都有自己的休息时间,都有业余爱好。他们之所以比别人好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的思维和更高的工作效率,有时也有运气。他们都不“玩”科研,在介绍自己的工作时他们很谦虚,很严肃,他们很乐于说“我不知道”。他们对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初级问题)都很认真的回答,看到你最终听懂并接受他们的观点,他们有时笑得象孩子。他们不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到我们实验室来的国外的学生很节约,他们比我们刚进实验室的硕士还节约,手套可以反复用,看到我们浪费他们会心疼。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很多时候表现的不够professional。这是最大的差距。
2.科研的社会分工。科研发展的高级阶段的标志是分工的细化。不是自己的领域的工作自己可以不做,但自己的领域自己要当老大。国内的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就象时装表演秀,充斥着时髦的概念和粗劣的工作。回顾以下历史,我们国家有国际声望的专家至少在出名前都是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一个方向一直不断的耕耘下去,有些老先生一直为一个课题工作了一生。国内的教授好大,好新,一个实验室什么都做。这样很难做出象样的工作。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经费很少,研究相关的产业链条非常不发达,事无巨细都要自己做,必然影响科研思路和实验结果。
3.科研和后勤行政不分。科研人员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时候超过了研究本身,甚至某些专业人员的精力无法集中在科研上。研究人员有点成就成了老板,忙于杂事(美其名曰管理),离开实验室,过早的结束了科研生命。后勤和行政人员起不到服务作用,有时还不如没有他们更痛快。研究人员的地位低,没有权利管别人就要受人管。奋斗到管别人时会发现失去了自我。这种情形在很多地方相当普遍。
4.国家投入少期望高。支持科研的是经费,并非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可以从公司获得支持,中国的公司整体科研水平非常差(不是一般的差)。国家投入时一要看关系,二要听口号。关系好,口号响,再给你塞几家无关的单位一起“合作”。口号喊完了,面对少得可怜的经费,于是有了方舟子们指责的种种现象。无奈,我相信没有人不想好好出结果,但为了生存有太多的难言之隐。国家的钱来自税收,税收呢,不说也罢!
    这些事情不是平头老百姓管得了的,凑合过吧!
    面对科技大口号,我想乐观,但实在是找不到乐观的理由,至少是现在。
yong主任的帖子切中要害,佩服佩服!真不敢相信是你那个年龄能认识到的,尤其是你关于“我们国家有国际声望的专家至少在出名前都是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一个方向一直不断的耕耘下去,有些老先生一直为一个课题工作了一生”的观点,我也是在最近几年才认识到。我比较了我们专业的一些专家,发现有些人的研究在当时很先进,但方向和手段变个不停,可一旦他退休了,很快就会被人忘记。比如南京的一所高校的某个研究室,80年代初期做线粒体DNA的研究,80年代中期做遗传学的基因诊断(Southern),后期做PCR。90年代初,做基因治疗,90年代后期,又想克隆新的疾病基因。他们的技术手段走在前面,经费也多。但是如果问他们是哪方面的专家,做了哪些系统的工作,谁也回答不出来。相反,哈医大的李璞专做肺癌,中山医的杜传书专做G6PD和血红蛋白病等血液系统的疾病,湖医的夏家辉坚持做染色体病的研究。结果后者取得的成就远比前者大。

建议将yong主任的帖子置顶,他所谈内容是搞科学研究的精髓,远比帮助解决一个难题重要得多。也建议所有医学同行看看,大家在一起讨论讨论科学研究的思想。
谢谢李主任。
想做一些事,但很多时候在平庸之中挣扎,思前想后,也不全怪自己。环境太重要。
不知yong主任的帖子为什么不能置顶,是因为本版没有斑竹,还是大家认为不够置顶的条件?如果是认为不够条件,我们可以讨论讨论,如果是因为没有斑竹的原因,yong主任可否将此贴移至《专业技术版》予以置顶?我始终认为正确的科学思路远比一个技术方法重要的多。一个有意义的选题不是很容易得到的,而一种实验方法,只要有经费、花一些时间(实在不行可以出去学),就能得到。

另外,yong主任:关于坚持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的问题,我也一直在考虑。的确在我国有很多所谓的专家有急功近利的观点,总是赶时髦,如果你不赶时髦,他们就认为你的选题落后了,不给予资助。我现在想采用自己认定的课题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同时再开一些所谓时髦的课题,以得到资助,用后面申请到的经费,分出一部分来完成自己想做完的课题。你觉得这种有点耍“小聪明”的做法行得通吗?
我也觉得说的很好,佩服
非常感谢李主任的抬爱。这个帖子是我酝酿了一段时间才写出来的,下笔的时候情绪有些激动,所以有的话有些极端,其实,我们国家大多数的科学家还是很塌实的。但我说的都是真心话,至少我用这些话来告戒我自己。
因为这个帖子的内容是科研方法的范畴,所以发在了论文辅导和科研指导区。有感而发,不吐不快,说完了心里就舒服了。置顶只是个形式问题,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自然经常可以看到这个帖子了。
也很高兴能得到Cool朋友的认同,谢谢!
“我始终认为正确的科学思路远比一个技术方法重要的多。一个有意义的选题不是很容易得到的,而一种实验方法,只要有经费、花一些时间(实在不行可以出去学),就能得到。 ”
李主任的这段话我很赞同,思路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作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也就是思路。
我在研究生早期的时候特别希望自己是一个实验高手,因为当时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拿到实验结果。但在课题后期,我开始思考研究的思路,开始认识到文献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某些科学研究的本质问题,这些在写作学位论文时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个时候会有各种遗憾,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当时不这么做。博士毕业后,我开始不在拘泥于实验,就象李主任说的:有些东西用钱可以解决,这些东西不重要。我们自己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一些超越现在常规的技术和方法之外的东西,在于获得新发现。
现在,我经常帮助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第一遍我设计,他看;第二遍他设计,我看;第三遍他自己设计,我最后把关。最后的论文的第一作者不是我,但我还是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我觉得我的责任应该在于替他们把握一些研究本质的东西。通过查文献,通过思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然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实战经验的人设计的实验方案更容易操作,实验设计本身就是把各种技术组合起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或创造某种市场价值。
但总起来说,我坚决反对为技术而技术。比如RNAi,是个热点。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这种技术本身,而在于用这种技术达到什么目的,不能本末倒置。如果某项很经典的技术可以非常圆满的解决问题,就没有必要使用RNAi。基因芯片也是一样。
还有一个例子是毛细管电泳。BioRad公司的销售经理说过:毛细管电泳主要在亚洲销售得多,但后来因为技术的重复性不好,BioRad公司已经停止了该产品的生产。倒是使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的测序仪真正派上了用场。他们所指的亚洲国家主要就是中国。不排除有很多实验室的毛细管电泳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所了解的几个实验室都没用起来。这就是没有目的的跟风造成的。
实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结合研究目的才有生命力。
个人观点,抛砖引玉!
看了young和litiechen的帖子.
我感触颇多.
其实,我虽上了几年班,也仅目前才刚刚进入科研.就最近设计实验,摸索模型,我就想我这样做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能达到什么预期结果,而自己想达到什么结果.这样或许太过实际,太过急进.但我以为这样可以修正自己最初的想法.并逐渐完善方案.
从你们,我收获颇多.
也认为,科研的思路,选题,从某中意义上说将决定实验最终的走向.决定实验的意义所在.而诸如用什么实验技术,也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实现自己的思路选题,可以有许多技术选择,但究竟用什么技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也要依据实验设计的希望达到的结果,而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结果,首先要发挥实验者自己充分而实际的想象力.我以为,结果首先存在于实验者的脑海中,而后才是依据此,开始设计,选择合适的实验技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说道此,可能有点唯心主义了.但我本意不是如此.只是进一步强调思想的重要.
国内有的实验室,条件不一定比国外差,但搞出的研究,却是差强人意,其关键在于研究者本身的思想思考的能力.实际也就是创新能力的问题.而部分人以为引进了先进的实验技术就是创新,其实不竟然.别人已经建立了,你只是个应用者,既然是应用者,那关键就体现在应用的目的,而不是应用的本身.
在研究生中,有个说法:实验结果中,如果没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东西,就不合格,当然这样要求的目的是要研究生熟悉一般的研究技术.但掌握技术重要,还是学会思考.学会设计思路重要呢.而中国的传统是重视结果,而忽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育,从启蒙开始就是这样,当然目前有所改善,但中毒太深,改起来,看着就感觉变味了.在次不多说.
今天也就说到此.
看了Yong主任和李老师及jmtang 主任的帖子
让我想起近段时间听得关于如何科研方面的讲座
大部分在讲课老师都说有一个非常好的IDEAL比技术方法重要的多,就像Yong主任和李老师所说的,
给我的感觉这样说都是一些已经进行科学研究,在某些方面有些成就的人员,他们都已经掌握实验方法技术,想在他们自己研究的领域找出一些突破。

而对研究生来说还没有进入科学研究,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技术更加重要,所以有些人说在研究生所在的实验室和有一个好导师非常重要,因为影响您下一步对科学的态度。
:
写得好!给我敲了警钟,好久没看到这么痛快这么沉重的话了!
1.从长远的科学发展来说,正确的科学思路比实验方法要重要的多。没有很好的idea,的确很难有质量很高的paper.
2.不过我认为技术平台的建立也是至关重要要的,从阅读国外的许多文献可以看到,其实许多paper都是不同的技术平台堆积产生的一个结果。国内许多的实验室其实并没有建立起真正过硬的技术平台,经常不同的研究生在去重复同一个东西,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3.国外与国内的差距,我想也许是一种历史文化背景所造成的烙印。根本性的改革也许是很难进行的,只有逐渐的去改变才可能是中国科研有所进步。
4.个人认为目前的中国科研的水平还是应该注重去建立好各种基础性的技术平台,发表一些高水平paper,以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一味去追求新的思路我想作用是不大的。
5.我想要走进世界科学前沿,必须有雄厚的科研基础,没有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是很难完成的。
技术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平台是很多技术细节的组合,一个大的技术平台的建立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包含着创新的因素,也包含着宏观上的思考,需要思路。技术平台也是动态发展的。
技术细节也很重要,我一直认为国外发表的大多数文章其实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预想的设计实验,很多设计没有多少窍门。
中国人的智慧是出类拔萃的,在实验设计上不输给别人,关键是如何严紧的设计一个技术方案并用可信的数据支持自己的结论。这方面的差别是我们发表的SCI少的重要原因,很多结果拿不出门,说服力不够。
Idea的意思也是很广的,即有对本领域进展和发展趋势的把握,也包括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达到研究目的能力,是一种建立在知识、经验和逻辑分析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也体现出人的创新意识等性格因素。
大家说的好,目前的研究生做科题,确实是有这样的现象,好象没有做到基因、蛋白、载体、转染、酵母水平就毕业不了,而且上面也在反复要求创新,但是有多少是真正的创新,有多少是真正有意义的呢?试想,我国每年那么多研究生毕业,如果每个人都创新,我国的科研水平早就是世界领先了,事实上好多东西是在自欺欺人。我认为研究生做课题主要是锻炼自己的科研思路、科研设计以及实验的动手能力,而并不是非要来一个世界首创,国际领先什么的,当然能够达到最好了。
burns说得对,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也许比较现实的要求是:
1.硕士生以科研能力的锻炼为主,研究论文要求可以宽一点,主要是考核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博士生要求毕业时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这已经不错了;
    现在很多学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科研经费却没有增加,每个学生可以得到的资源更少了。不切实际的要求SCI的数量有逼良为娼的嫌疑。
谁也无法否认研究生是我国科研的主体力量,是真真正正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的斗士,可他们的生存状态谁来关心?

苟活在导师牙缝中的我们饭都吃不饱,谈何为谁谁作贡献!
仓廪足而知礼节,俺们吃不饱,俺们是大老粗,俺们高尚不起来。
    我们国家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也是最廉价的劳动力,很多人都经历过那种贫苦交加的日子,包括我自己。过来后看成一笔财富,但在考研和做课题中经历的死里逃生和接近精神崩溃的情景今生无法忘却!当时要不是朋友和家人的鼓励,要不是人性中的正义感在关键时刻占了上风,往事真的将不堪回首!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新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
    准备干大事吧!
先说一件好玩的事,我今天上午刚想回复yong 主任的帖子,我们老主任过来了,一边看帖子内容,一边猛夸yong主任见识高,说全讲到点子上了。等他看到我紧跟yong主任的回帖时,一边读着回帖内容,一边对我说:这个人(其实就是我)讲的一定是南×医。真没想到同行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单位!我怕他怪我讲同行的坏话,所以没敢说litiechen就是我。
但总起来说,我坚决反对为技术而技术。比如RNAi,是个热点。但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这种技术本身,而在于用这种技术达到什么目的,不能本末倒置

yong主任说得太好了!这些观点,我也是今年才悟出来的,真是和yong主任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在今年上半年给研究生上课时,将这个我刚悟出来的东东介绍给了他们,并且举了一个夸张且不太恰当的例子,我说要枪毙一个犯人,一枪或药物注射就行了,从技术的先进性来说,这样就比较普通了,如果我们把犯人押到万里之外,用一棵洲际导弹很精确的将犯人击毙,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先进的,但是有这个必要吗?

oasisge君不要误会,我们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技术是实现科学想法的必要途径,怎么能说不重要呢?我们这里只是针对国内科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利于正确发展的错误观点而发的。现在,有不少专家(有些还是位高言重的专家)总是片面强调技术手段,看你的开题报告和论文,就看你的技术手段(行话叫达到了什么水平,比如分子水平、还是细胞水平),也不管你要干什么(其实根本就没仔细研究别人的东东),难道非要达到洲际导弹的水平,才能有资格枪毙犯人吗?这些人至少在目前还是我国科学界的主流人物,比如我们专业的国内顶级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就非常赶时髦,特别强调技术手段,研究染色体病目前只能用细胞遗传学方法,他们就认为技术手段落后了,但又不能采用分子方法,干脆他们就不发或给你发个摘要。要知道《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都大量刊登染色体病的研究内容,难道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比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水平更高?我国的技术水平比美国的更高?所以在中国想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真实很难。

关于yong主任帖子里的最后一点,大家心里有数就行了,最好不要过多的讨论科研人员的地位和待遇问题。我个人认为,在目前中国这种现状下,过多的讨论这类问题没有意义。正确的态度是,不要计较这些事情,要集中精力搞科研,对个人的得失不能计较太多,要理性的对待科研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非学术性的问题,要抛开个人、理性的、就事论事的去解决问题,千万不能太有情绪,否则在中国你将一事无成。

感谢yong主任发了这样的好帖子,早就想回复了,只是一直抽不出整时间来。希望今后能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
李主任的比喻很贴切!
我原来读研究生的研究所是一个有病毒学传统的研究所,很多前辈作出的工作水平非常高,比如我们国家早期的单抗研究,针对病毒的不同型别研制出了很多的单抗,当时确实达到了世界水平,很多东西是老外没有的,但后来转向了分子生物学,原来的很多杂交瘤细胞株都睡大觉了,中间液氮干过,太可惜了!有的老先生看了一辈子病理切片,很权威,退休后接替的新手水平要差很多,我们国家50年代就已经建立的经典技术现在反倒不过硬了。有的教授做电镜很权威,但改做分子生物学后也就只能在国内发文章了。我自己是做分子生物学的,我不认为分子生物学本身代表什么水平,只是手段而已,只是一种工具罢了。我们国家做分子生物学的很多,但成就和国际影响却微不足道,这么多年甚至没有一套国人自己的真核表达系统,pBV220之后也没有象样的原核载体出来,新药报批大量使用国外公司的表达系统,也没有几个国人自己开发的基因工程药物,这是耻辱!言必称分子是很有害的!
分子,确实是受到社会潮流太大的影响,不搞分子一类的新玩意老板就抢不到课题没有经费,学生也找不到好工作。去年一位师兄去面试,很快就被刷下,说“别人都做到分子水平了,你怎么还在做细胞水平的?”这样,我们就不敢不做一点分子的东西了。潮流如此,我等又能如何?
极是赞同各位观点,尤其是YONG主任的“不够professional”和litiechen 的理性。
我理解professional对于我们来说就是scientific,她包含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四个方面。我认为它们的顺序极为重要。
科学精神与敬业精神有所不同,“去发现自然小心翼翼守护的秘密”似是它的真义。
我想选题应该是科学思想的关键吧。有位老先生教导学生永远要找重要的问题下手,不管它们是如何地困难或如何时髦。一般人会说,只要我们认定一个题目是重要的,即使它一点也不时髦,都值得我们全力投入。这话虽然没错,但事实上,今天要找到一个没有人注意的重要问题,机会非常小。好的问题多半已有很多人在后头追逐了。所以重要的问题几乎都是时髦的问题,竞争压力大的不得了。这位老先生的意思就是年轻人不能够躲避竞争,要迎向压力。
至于科研思路、方法,各位谈得非常精彩,不敢添足。我想掌握了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it's enough.
心情激荡之余,便一吐为快了,不当处,别客气,拍我便是。
衷心希望讨论继续下去......

        
近来很少到这个板块来,因此没有看到yong主任的好文章,yong主任和李主任的帖子都是济世良药,很难说我们的领导和搞科研工作的同志不知道这些道理,但为什么大家都做不到呢?

有时候我会想,马克思看到资本家疯狂追求利润的时候,对资本家的哪种厌恶也就自然产生了,但轮到我们中国都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清醒的人似乎就不起作用了。

要想一个人安于贫困,不计功名利禄其实是很难的事,如果能做到,那就是中国所谓的圣人,可惜圣人几百年才出一个。

在商业社会,或许建立一种好的道德规范,一个好的公平机制,一个好的游戏规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社会公正和社会约束才是民族和国家兴旺的百世基业。
感谢陈主任!
真正的圣人也许是没有的。但做研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很多时候是一种知识基础上的智力游戏。追求快乐的过程也许是痛苦的,尤其是在国内,这种快乐经常体会不到甚至被无情的剥夺。追求研究的快乐要忍受寂寞和贫困,这是国内很多研究者的悲哀。
问题是,把研究当作快乐,把追求这种快乐当作目的人本来就不多,我做不到,但这确实是一个理想。
看到了 litiechen 的介绍>),我还不知道xhchen主任就是陈主任,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请xhchen主任原谅。所以你夸yong 主任就行了,千万别把我带上,我以后还要靠你混饭吃。

hongqi77君: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导师也挺难的,据我所知,不少要求严格,科研作风严谨的导师,都被在读的研究生骂,而一些带研究生“玩”数字游戏的导师,却受到了在读研究生的尊敬,说是很会混(褒义)。一些研究生,还特意请导师吃顿饭,就是为了少做课题,轻松一点,混毕业了事。你说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
谢谢各位前辈,的气氛和各位的鼓励会激励我们更努力地工作。我一直没有出国,现在也不着急,我一直坚信在国内可以做出很好的工作,我们实验室的条件很好。虽然我现在一无所成,但不会善罢甘休的!
非常佩服yong主任的精辟见解。我觉得不要片面地在方法上求新,关键是课题的切入点要有新意,要有实用价值,那么用哪怕是最简单的方法做出来能说明问题都有用。大家觉得呢?
是啊,思路在技术的光芒下已经没有光彩了,我读硕时,同学见面都问你的课题测什么指标,而不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是有高尖的指标和方法,即便是重复原来的路数也很容易中标,得奖什么的,做完以后什么问题都说明不了。而且后期对好不容易得出的数据分析也很粗,真的是舍本逐未了。
对yong主任帖子的讨论终于热了一点,希望大家能积极参加,包括提出反对意见,科学思想越辩越明。我之所以积极参加这个帖子的讨论,并且多方推荐和宣传这个帖子(包括向天天站长推荐),是因为我原本也打算写一些类似的帖子,正好yong 主任先写出来了,还不如在一个帖子里讨论讨论,这样更有意义。

我当初想写类似帖子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的科研界的现状的确有点问题,我们这里的专家评审课题时,就主要看题目时髦不时髦(包括研究的疾病和技术手段,要直接在题目中显示出来),像今年你最好做凋亡的才好(我们这里的专家一般落后前沿技术3年左右),至于你到底做了些什么东东,能不能做成,你想研究什么,他就不管了。同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就很难得到资助,逼得你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担心这种状况会影响我们年轻的战友,年轻战友可塑性极大,千万不要受到这些不正确思想的影响。赶时髦在当时是很漂亮,但人总会“年老色衰”,一旦你赶不了时髦怎么办?希望的战友都能成为科学家,而不是一个时髦的科研工作者。当然,“关系”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我们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多发牢骚,牢骚太多,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不受欢迎的。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这些“关系”,只要你真正有水平,你终究会得到公正的待遇。

当然,我的观点(我想也包括yong主任的观点)可能都会有不妥之处,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这样才能达到讨论的目的,使我们共同进步。我们的目标应该一致:共同繁荣我国的医学事业。
litiechen君
首先谢谢你的引见,引见此帖。
你说的这个现象的的确确存在。我觉得你所说的那样的导师如果碰到那样的学生是最悲哀的。我想这个学生绝对不适合做学问,他只适合“搞”科研。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难道就不存在为了让学生多做些实验多测一些指标以便于多写几篇论文的老师吗?当然这样的老师我想只存在一些水平一般的科学院校的水平一般的科室里。
还要强调的是:人都是可改变的。有好的改变,也有坏的改变。在导师和研究生这个环节里,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沟通。有的时候多交流会消除很多的不利的因素,从而消除其潜在的破坏力。但是中国人好像天生就不乐意说真话。这一点与老外很不一样。所以如果哪一个导师能让他的学生跟他无所不谈,至少是能做到很少说假话,我想这个导师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
说实话我就喜欢非常严格的老师,但是这个老师一定得有让我佩服的地方。
当然如果一个优秀的导师有很高的交际能力上的造诣,那他的学生一定是最幸福的啦。
看了各位的帖子!觉得对于研究生到底是认真作学问还是混毕业,我以为那是个人价值取向问题,他只想混毕业,在严格的导师也望尘莫及!这一点就如同考研,有的人目的不明确,看别人考,他就考,考上后,又失去方向。人没了方向,就如同失去筋骨。软软的,毫无想法和斗志。而在这方面国内的招生很少能从这方面进行评价此人是否适合搞学问。所谓的复试,原本应该导师尽可能进行此类的测试或评价!大家说我们是否经历过呢!
我一致以为,研究生到底如何过好三年,有所收获,关键不在于导师,而在于学生本身,尽管存在丛林哲学——兔子的导师如果是狮子,最后兔子也就是狮子了。但真的吗!如果真如此,那长期的结果就是都是“狮子”那!
而且,好象很多人认为在国内就是混。哎!难呀!真人最后也被淹没!
很悲观!但又非常希望能够改变此类。哎!还是从自己做起吧!慢慢的,漫漫的也许就发生质的改变。
随意所写,请批评指正。
刚开始那个不是雄心壮志,
但到了最后就可能就是为了混毕业。
楼上两位主任提出的问题好
我也见过混日子的研究生,我也理解他们的一部分心情,但我不支持这种做法。
1)混日子理由1:考好英语出国,能毕业就行了。有的遇上签证被拒,于是继续找个地方混日子。
2)混日子理由2:国内水平低,出国好好干。
3)混日子理由3:已经有自己的职业,但需要补个文凭。
4)混日子理由4:厌倦了学业和研究工作。
  不管是哪一种理由,都不是混日子的理由。原因很简单:
1)出国也要好好干,一个人混日子会形成习惯,在国内不养成好习惯,出去也会被淘汰;
2)在国内做的好的,出去后一般也好,反之亦然;
3)没有真本事,终会被淘汰;
4)建议换个职业,否则是浪费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言辞偏激之处请谅解,不当之处请包涵。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医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