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马蜂,黄色胡蜂,大黄蜂,蚂蚁螫刺昆虫属昆虫纲中的膜翅目,有两个主要亚群:蜜蜂科(蜜蜂,野蜂)和黄蜂科(马蜂,黄色胡蜂,蚂蚁)。火蚁是膜翅目中的无翼昆虫。蜜蜂科很温顺,若不激惹一般不螫刺人。蜜蜂的螫刺有多个螫针,螫刺后螫针一般脱离虫体。蜜蜂科的毒液含有磷脂酶A2 ,透明质酸酶,蜂毒明肽,蜂毒肽,激肽。黄蜂科的毒液含有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和一种称为抗原5的蛋白。在美国,黄色胡蜂是引起变态反应的主要原因。
人平均每磅体重可忍受10次螫刺;成人平均能忍受>1000次,而儿童螫刺500次即可致死。但对过敏者,1次螫刺就可引起致死的变态反应。在美国,螫刺引起的死亡比毒蛇咬伤引起的死亡高3~4倍。经50~100次螫刺后可产生对毒液成分的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与变态反应相似。
非洲蜜蜂(又称杀手蜜蜂)是由南美洲移到美国南方某些州的蜜蜂,该蜂的攻击性较强。其毒液的毒力虽然不比其他蜜蜂强,但它们成群攻击人体而可引起严重反应。
在美国南部,特别是墨西哥沿岸地区每年被引入的火蚁螫刺达数千人次。几种火蚁(如Solenopsis richter;等),其中以Solenopsis invicta火蚁为主,使发生变态反应的次数增加。在感染的城镇地区,每年多达40%的居民被螫刺。火蚁的毒液有溶血,溶解细胞,抗微生物和杀虫的特性。有3或4种小分子量蛋白组分可引起变态反应。通常螫后立即出现疼痛,并发生荨麻疹样风团和耀斑样病损,一般在45分钟内消退,但可形成无菌性脓疱,并在30~70小时内破溃。有时病变区被感染而可导致脓毒症。有的病人只有水肿,红斑和瘙痒性病变,而不发生脓疱。火蚁常常定位在被其叮咬者的某个部位,沿叮咬创口作弓形转动反复螫刺,结果形成特征性的部分被红色"螫刺线"(sting line)围绕的中央叮咬伤。火蚁螫刺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1%.单神经炎和癫痫发作曾有过报道。
治疗
很多膜翅目昆虫的螫针可留在皮肤内,因此不必考虑何种方法,应将螫针尽快清除。将冰块置于螫刺部位可减轻疼痛;阿司匹林每4小时给650mg以及应用H1 阻滞剂是有帮助的。已知对这种螫刺过敏的人到流行区去的时候,应备带一个预先装有肾上腺素的针筒的药包。抗组胺药物有助于减少荨麻疹和血管水肿。有严重过敏症状的病人,毒液皮试结果阳性的病人和随后有遭受螫刺危险的人,不论年龄和过敏发生的时间,均应接受免疫治疗。蚁毒免疫疗法对预防危险人群以后发生过敏反应十分有效。经2年治疗后,复发性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可从50%降到10%,经3~5年治疗后,降至2%.妊娠期间进行蚁毒免疫疗法似乎也是安全的。此外还可用单剂蚁毒疗法进行脱敏。初次免疫疗法后,维持剂量需用5年。
蜂毒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成功1例报告
男,52岁。因“蜂蜇伤后头昏,四肢肿胀3天,无尿2天”于2003年10月20日入院。自述3天前,在山坡上被一群蜂蜇伤头部,右前臂。当时感头部右前臂肿痛、发麻,头昏,急送至山阳县人民医院,给予局部清洗,并保护肝、肾等对症处理。当天尿量1000ml,尿呈深红色,排尿通畅,无头痛、呕吐、胸闷心慌。无皮肤瘀斑。伤后第2日,尿色渐转清,但尿量明显减少,24h约200ml,家属要求转我院进一步诊治。患病以来,精神饮食差,全身不适难以入睡。即往体健,无特殊病史。查体:体温36.8℃,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90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精神差,头、颜面部肿胀,头顶部可见黑点状针样刺孔数个,局部压痛明显,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存在,颜面部轻度水肿,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右前臂肿胀明显,散在点状黑色刺孔,压痛明显,双肾区无叩压痛,双下肢无水肿。胸片示:心肺无异常。B超示:双肾大小正常,肝胆胰脾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尿素氮20mmol/L,肌酐360μmol/L,总胆红素70μmol/L,谷丙转氨酶69U/L.诊断:蜂毒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给予血液灌流(2.5h)+血液透析(2.5h)5次。辅助5%葡萄糖250ml+川芎嗪80mg,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灯盏细辛90mg,静脉滴注,或5%葡萄糖液250ml+丹参粉针剂800mg,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250ml+清开灵30ml,静脉滴注,5%葡萄糖液20ml+速尿80mg,iv,4次/d,活血化瘀护肝利尿及脂肪乳,氨基酸等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患者24h尿量在2500ml左右,尿素氮,肌酐降至正常范围,肝功恢复正常,头部右前臂针样刺孔痊愈,于2003年11月25日出院。
讨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很多,一般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三大类。肾前性衰竭主要是指循环血容量真正减少(如呕吐、腹泻等胃肠液丧失、过渡利尿、烧伤及大量失血等)或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如心源性休克急性感染性休克等)导致肾血流量急剧降低及肾功能障碍。实质性肾衰竭即肾性肾功能衰竭,按病变部位及性质不同分五类:急性肾小管坏死、急性肾小球肾炎或血管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实质坏死及肾血管病变。肾后性衰竭,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尿路梗阻都可引起急性肾功衰 [1] .该病例蜂毒中毒属实质性肾衰竭。血液灌流是通过活性炭与血浆蛋白竞争毒性,吸附毒物,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中的毒素消除,达到解毒目的。血液透析作用机制是弥散+对流,生物相容性好的滤过膜还有吸附作用。我们采取了综合血液净化方法在蜂毒中毒中取得了可喜效果,我们的体会:(1)在血液净化同时,要加强综合的常规治疗及支持治疗;(2)血液灌流,血液透析一次未奏效时需反复进行;(3)血液净化开始时间越早越好。
被毒蜂蛰伤中毒死亡1例分析
2004年10月22日20时左右,一坐在某次列车第9车厢15号座位的男子突然口鼻流血,意识不清。经医生抢救无效死亡。
据查:死者张某,男,40岁,平素身体健康,无遗传病及传染病史。其11天前在广西田阳县用火烧黄蜂窝时,被黄蜂蛰得全身上下全是伤,特别是头脸部蛰伤较重。后到当地医院进行简单治疗。22日张某在一老乡的护送下从田阳赶到南宁乘火车回老家。上车前后张某脸色难看,车开动不久,张某鼻孔、嘴角流出血来,很快就死去。
2 法医学检验
尸长170cm,营养良好。眼睑、球结膜黄染。尸僵存在于全身各关节,程度较重;尸斑呈暗紫红,分布于尸体背侧未受压部位。按压胸部及翻动尸体,口鼻腔流出暗红色血性液体。左侧脸颊充血、肿胀,肿胀区见多处黑褐色斑点;双手见多处黑褐色斑点。全身未见机械性暴力所致损伤。大脑弥漫性肿胀,脑回变平,脑沟变浅,大脑皮质淤血;气管及支气管内见多量血性液体,两肺体积增大,重1320g,淤血、水肿,切面见血性液体流出;心尖见散在出血点,心腔内血液呈暗红色流动状;肝增大肿胀、淤血。肾盂粘膜点状出血,胃内容为咖啡色粥状物,量约300ml,胃壁薄,粘膜充血。膀胱尿约50ml,呈深褐色。
组织病理学检查见大脑水肿;脑膜及脑沟内血管扩张淤血、红细胞淤滞;神经细胞中央性或周边性Nissl小体溶解。两肺水肿、出血;肺实质内血管扩张淤血,大部分肺泡腔内充满红细胞伴透明膜形成,实质内有多发散在的点片状出血。心内膜下点、片状出血,心脏静脉淤血;心肌部分纤维断裂,间质淤血。肝窦淤血、水肿;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肿胀。胃肠粘膜层及粘膜下出血、水肿。胰腺间质有多发散在的点状出血。肾组织淤血,间质水肿;肾小管上皮浊肿坏死,管内充满血红蛋白等管型,间质有灶性炎细胞浸润,脸颊肿胀区组织坏死及急性炎症改变。
提取左侧脸颊肿胀区组织、心脏、肝、胃及胃内容,未检出常见毒物。
3 讨论
3.1 死亡原因 死者骤死列车上,事发突然,是猝死、意外或投毒?从法医检验来看,可排除机械性暴力、机械性窒息死亡,解剖见肺淤血、水肿,脑水肿,多器官出血,病理检验见多器官淤(充)血、水肿,蛰伤处皮肤坏死及急性炎症改变,急性肾小管坏死,管腔内充满血红蛋白等管型,且未检出常见毒物,结合11天前的黄蜂蛰伤史,笔者认为死者系蜂蛰后中毒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3.2 死亡机理 蜂类属膜翅目昆虫,有蜜蜂、黄蜂和大黄蜂、竹蜂等,由于它们尾部具有特异性的毒器(由毒腺与蛰刺组成),在刺入人体时可射出毒腺已储存的毒素,称为蜂毒,严重的蛰伤可以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由于进入人体后的蜂毒迅速分布于全身,毒素难以提取,且尚无特异的检测方法,因此直接认定很难,可取器官作病理观察,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 .蜂毒属于肽类,它们分别为含有26和18个氨基酸残基的溶血毒肽和蜂毒神经肽。除毒肽外,蜂毒还含有酶类、组织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和缓激肽等。蜂毒溶血毒肽是蜂毒的主要成分,其溶血作用很强,在极低的浓度(1/10000)下,就能产生溶血作用。蜂毒溶血毒肽和磷脂酶A与B能增强血红细胞壁的浸透能力,导致细胞内的胶体大量渗出,细胞内渗透压降低,致使细胞产生“胶体渗出性溶血”。大量溶血可继发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衰,是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蜂毒在体内或体外都有抗凝血的作用,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由于蜂毒属蛋白多肽,进入人体后可引起过敏反应,也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2] .本例中毒机理主要是进入人体的蜂毒分布于全身,引起各脏器大量溶血以致出血,继发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衰致死。本例因某种原因只作简单治
蜂螫伤
蜂类包括蜜蜂和黄蜂。蜜蜂腹部的最后数节内有毒腺,此种毒腺和蜜蜂的尾刺相通,尾刺与腹部连接不紧固。因此当蜜蜂接触人体皮肤后为了自卫将毒刺刺入皮肤后,其尾刺会留在皮肤内,同时将毒腺中的毒液注入人的皮肤内。蜜蜂的毒液含有组胺、磷酸脂酶A、透明质酸酶、卵磷脂酶;黄蜂的毒液则含有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和胆碱脂酶等。此两种蜂毒液除含有共同抗原外,还含有各自的特异的抗原物质,因此在被螫的人体中有不同的抗蜂毒抗体,大都为IgE,能发生即刻过敏反应。
一、临床表现
蜜蜂螫后皮肤出现红色风团,中心有出血点或血疱疹,常发生于暴露部位,如面、颊、手背和小腿。反应重时可引起大片红肿,如在唇部及眼周围则红肿更明显。局部剧痒和疼痛,如果对蜂毒液无特异过敏反应则一般在2~3天内红肿渐消退。如受多数蜜蜂刺螫后,常常在0.5h内出现全身症状,轻者全身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重者则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四肢麻木,甚至可出现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虚脱症状。
黄蜂有多种,有的称为马蜂,可以单独飞翔,不经常螫人。如果捅捣蜂窝,则成群黄蜂飞出,叮刺皮肤。黄蜂螫伤的症状比蜜蜂严重,尤其是被成群黄蜂袭击,可引起严重皮肤损害,並可引起迟发性血清病型反应、坏死性血管炎或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造成死亡。
二、治疗
(一)处理毒刺蜂螫后应立即仔细检查螫处皮肤有无折断的毒刺以及有无附有毒腺的囊。可用镊子把毒刺小心拔出,毒腺囊不能用镊子挟取,以免挟破毒囊使毒液流入皮肤组织内,有时虽然毒囊无破损,但亦可使毒汁挤入皮内引起严重反应。
(二)中和毒汁 蜜蜂的毒汁为酸性可用肥皂水或3%氨水冲洗螫处皮肤;黄蜂毒汁为碱性,可外搽醋酸。
(三)局部处理 局部红肿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白色洗剂以消散炎症,亦可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红肿严重伴有水疱渗液时应用3%硼酸水或次醋酸铝溶液湿敷,然后外用硼酸氧化锌糊剂或1、2、3糊。
(四)中草药 在野外被蜂螫时可用鲜马齿苋或夏枯草捣烂,敷于螫处。
(五)全身用药 有全身反应可内服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疼痛剧烈时可服止痛药。有低血压则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3~0.5ml,并密切观察。
蜂蜇伤不良反应2例报告
病例1:,女,28岁。妊娠2月,因蜂蜇伤后腹泻、阴道流血3h入院。妊娠2月,被蜂蜇伤右手,未予治疗。半小时后出现下腹坠痛,腹泻2次,水样便,阴道流血,3h后来诊本院。查体:痛苦貌,面色苍白,心率92次/min,律齐,腹软,下腹正中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宫颈口未开,有血液自宫颈口流出。B超检查:妊娠8W + ,胎心搏动正常,IgE450×10 3 IU/L[(0~150)×10 3 IU/L]。心电图、血常规、大便常规正常。诊断:(1)蜂蜇伤;(2)早孕;(3)先兆流产。入院后用碱性液冲洗伤口,未见蜂囊或尾刺,应用地塞米松10mg及非那根、法莫替丁,肌注黄体酮20mg,口服保胎丸,3h后腹泻停止,当晚,腹痛加剧,妊娠囊排出,完全流产。住院观察2日,无不适后出院。
病例2:患者,男,42岁,因蜂蜇伤后神志不清10min,四肢抽搐2min,于2004年9月20日10am入院。于9月20日9am被毒蜂蜇伤右颈部。5min后出现头晕,继之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样抽搐1次,持续2min左右,小便失禁,急诊我院。入院查体:BP50/40mmHg,神志不清、浅昏迷状态、颈部右侧局部红肿,有尾刺,疃孔对光反射灵敏,颈无抵抗,心率126次/min,律不齐,可闻及早搏,每分钟约10余次。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查头颅CT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血IgE300×10 3 IU/L,心电图频发室性早博,T波异常,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诊断:(1)蜂蜇伤;(2)过敏性休克;(3)癫痫发作。入院后即拔出尾刺用小苏打冲洗伤口,同时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鲁米那钠、非那根、法莫替丁等药物。10min后患者逐渐清醒,稍有头晕,血压恢复正常,继给予甘露醇、胞二磷胆碱等药物,治疗2天后,患者未再抽搐,无不适感,心电图、脑电图、血IgE恢复正常,于9月26日治愈出院。
2 讨论
蜂毒的主要成分是多肽类占70%~80%,另有酶类、组胺、儿茶酚胺等 [1] .人被群蜂蜇伤后可迅速出现全身系统反应,单蜂蜇伤,全身系统反应少见,而本文2例均被单蜂蜇伤,出现全身反应考虑与毒蜂种类有关。蜂毒中的组胺、5-羟色胺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局部作用,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红肿或荨麻疹;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肺水肿及喉水肿。也可引起支气管、肠道、子宫及大血管平滑肌收缩,致腹泻和孕妇流产或早产 [2] .蜂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损害心肌而导致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如室性心动过速可危及生命 [3] .
治疗时应立即拔出毒刺,使全身反应程度明显减轻,用碱性液清洗伤口。有严重并发症者,联合应用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非那根、法莫替丁等 [2] .并应用其他药物及医技检查,保持生命体征平稳,预防并发症发生。
蜂螫伤40例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0岁,平均42岁,螫伤后就诊时间最短20min,最长30h.
1.2 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心慌、胸闷、恶心、欲吐20例次,出现过敏性休克、血压下降6例次,全身及双下肢水肿26例次,无尿、少尿4例次,出现全身弥漫性瘀点,瘀斑10例。局部瘙痒、发热9例。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正常23例,轻度贫血7例,中度贫血5例,重度贫血5例,白细胞有16例异常,余在正常范围内,血小板计数6例低于正常,余均在正常范围内,生化分析:血K + 、Na + 、Cl - 、Ca 2+ 均在正常范围内,血尿素氮、血肌酐4例轻度增高外,余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6例,窦性心律不齐5例,房性早搏6例,心房纤颤5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ST段改变或T波改变10例,余正常。
2 治疗与转归
检查螫伤处,若有毒刺遗留即用镊子拔除,用拔火罐或吸吮吸出毒液。若是大胡蜂、大黄蜂螫伤,用3%硼酸溶液或稀酸洗涂伤口;若是野蜜蜂或家蜂螫伤则用碱性溶液(肥皂1/3、3%氨水或5%碳酸氢钠)洗涤。局部剧痛者,可用0.5%~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及时抗过敏治疗,可用西咪替丁、非那根、肾上腺素,对病危患者静注地塞米松20~40mg/d、3d后改为强的松5~10mg,顿服,疗程5~10d;对休克者扩容,纠正酸中毒,点滴多巴胺及间羟胺,营养心肌,及时纠正心律失常,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贫血者,可输新鲜红细胞悬液,严重血小板减少者,可输浓缩血小板,对肾功能较差者,给予大剂量肌苷针点滴。经积极抢救,结果4h内就诊者14例治愈、5h后就诊者26例,其中24例治愈,2例死亡,死因:过敏性休克1例,心脏猝死1例。
3 讨论
雌蜂尾部有毒腺及螫针刺进人体,将毒液注入,有些种类蜂螫针有逆钩,刺入人体后可将螫针部分残留于人体。蜂毒之成分复杂,不同蜂类的毒液成分不尽相同,因而受螫伤者的中毒程度,器官损害和危害也有差异[1] ,蜂毒中的组胺,5-羟色胺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局部作用时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红肿,痒感和荨麻疹,严重时导致血压下降、肺水肿、喉头水肿而休克,喉头水肿可致患者早期死亡,据报道,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肺水肿是本病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2] ,蜂毒可引起溶血,也可直接或间接抑制、损害心肌而导致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如窦性心动过速可危及生命。故被蜂螫伤者,要积极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及死亡。
动物药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一、对神经系统作用蝉蜕水提液能降低硝酸士的宁引起的动物惊厥死亡率,醇提物具明显的镇静作用且与巴比妥有协同作用,水提液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全蝎蝎毒对小鼠内脏痛、皮肤痛及刺激大鼠三叉神经诱发皮层电位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作用于中枢与痛觉有关的神经元而发挥镇痛效应,其镇痛作用赖于脑内5-HT的存在;海星甾醇对AlCl3所致急性衰老小鼠记忆障碍具有保护作用,能增强记忆的获得、巩固和再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增强GSH Px及SOD活性,清除过多过氧化脂质。
二、抗肿瘤作用蝉蜕水提物体内对艾氏腹水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达90%以上,不属直接细胞毒作用;全蝎粗提物体外使Hela细胞全部死亡脱壁,抑制肺腺癌(LA-795)带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防止其胸腺萎缩,还发现能抑制Eca109细胞内线粒体脱氢酶的活性;海马可显著抑制小鼠S180实体瘤形成,延长肿瘤潜伏时间,提高肿瘤抑制率,并使荷瘤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显著增加,故认为海马具有抗肿瘤作用,且与其促进免疫功能有关;蝮蛇毒及蝮蛇与眼镜蛇混合毒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和杀伤作用;体外药敏实验证明蚕蛹虫草有抗喉癌作用;露蜂房醇提取物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Bcl2、Bax的表达,从而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地龙胶囊制剂治疗食道癌(331例)、肺癌(155例),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完全无副作用;蚯蚓提取物对小鼠移植瘤(S180及H22)有良好的抑瘤作用;蚯蚓提取物透析组分具有直接抑制MGC803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马蜂毒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分裂;蛞蝓粗提物可能是多糖类对体外培养的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表明壁虎的水提取液能抑制人体肝癌细胞的呼吸,对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抗惊厥及溶血作用;鲜壁虎液在体外能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并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土鳖虫、蟑螂等亦具有一定的肿瘤抑制活性。
三、免疫调节作用动物药对机体免疫的异常有明显的恢复作用。通过对正常小鼠和免疫功能异常小鼠给药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证明,鼎突多刺蚁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从蝉花培养滤液中分离到分子量为401,命名为ISP-1的化合物能特异性抑制IL-2依赖性的T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与CsA不同,在体内对同种细胞障碍性T细胞的诱导有很强的抑制活性,比CsA约强100倍;蝉蜕提取液同样能抑制免疫;而全蝎粉可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溶血斑形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说明全蝎粉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作为免疫兴奋药;纯蚂蚁粉胶囊也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梅花鹿、马鹿等鹿科动物幼角(鹿茸)所含糖蛋白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水平。
四、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从智利狼蜘蛛的毒液中提取出叫GsMtx 4的小分子肽类物质,能够抑制家兔的心房纤颤。心脏细胞中某些输送钙、钾、钠等离子的特殊通道可能是导致心房纤颤的根源,而GsMtx 4恰好能阻塞些通道,防止心脏发病;麝香酮可缩小缺血大鼠梗塞体积,有效下调海马神经元谷氨酸转运体mRNA表达。
抗凝、溶栓作用 蕲蛇毒中提取出的凝血酶样酶,主要作用于血浆(凝血因子),可有效地改善血液高粘滞状态,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蜂毒有抗凝、降粘、溶栓之效,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疾病;对华虻等多来源虻虫的研究表明亦具有良好的活血化瘀活性。
降压、降血脂作用 蜂乳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冬虫夏草所含腺苷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作用;蜂毒有降血胆固醇的作用,特别是蜂毒的组分蜂毒肽尤为突出,它的降血胆固醇作用显然与它的抗凝血特性有关。
五、性激素样作用蛤蚧醇提物对雌大鼠性器官主要为直接作用,幼年雌小鼠子宫和卵巢增重,阴道开放时间提前,使去势雄性大鼠精囊和前列腺增重;马鹿茸粉灌胃后的大小鼠,其前列腺和精囊腺重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雌性小白鼠用马鹿茸粉灌胃后,其阴道涂片角化细胞和上皮细胞显著增多,表现出明显的性周期;蟾蜍胸淋巴囊注射马鹿茸提取物后排精明显增加,灌胃马鹿茸细粉的雌家兔卵巢明显肥厚,且卵巢出现血斑数随马鹿茸剂量增加而增多,均表明马鹿茸有性激素样作用;紫河车成分较复杂,内含卵巢激素、黄体激素及多种激素,对睾丸有兴奋作用;蜂乳中含有促性腺激素样物质,可使小鼠卵胞早熟。总的看来,此类动物药多具有滋补强壮作用,多是通过增强机体全身功能,进而增强性机能,作用缓慢,但比较持久。
另外,蕲蛇酶对改善糖尿病并发高粘血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见效快,疗程短,远期疗效稳定,降低血粘度对预防糖尿病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亦有积极意义。蜂毒治疗多发性硬化病能中止神经纤维脱髓鞘的进程,部分恢复脱髓鞘,改进神经纤维内的冲动传导,具有抗炎性的抗生素作用;马陆水提液不同剂量对二甲苯致炎及大白鼠琼脂性足跖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疗效与氢化可的松(20mg/kg)或地塞米松(2.16mg/kg)相当。
野蜂螫伤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野蜂螫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对30例野蜂螫伤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轻型13例全部治愈。重型17例中治愈6例,6例中断治疗,5例死亡,病死率约16.7%.结论 野蜂螫伤轻型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临床疗效好。而重型则损害全身多个脏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及急性肾衰,病死率高。
乡村、郊外林木茂盛,野蜂很多,每年夏秋季节,被蜂螫伤者时有发生,现将我院近年收治野蜂螫伤30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收治的30例野蜂螫伤中,男14例,女16例,2~15岁7例,15~78岁23例,平均年龄38.47岁;蜂螫伤部位:头面部为主25例,颈部、上肢、下肢为主5例;螫伤后就诊时间:1h5例,2h13例,3h8例,4h3例,5h1例。
1.2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全部病例均有轻重不同的螫伤部位及周围软组织明显红肿,烧灼刺痛感;(2)全身症状:共25例,其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25例,畏寒、发热3例,心悸5例,少尿及棕色尿17例,瘀点、瘀斑或荨麻疹3例,过敏性休克3例,血压<80/50mmHg3例。(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0×10 9 /L5例,白细胞>10×10 9 /L25例;血红蛋白<90g/L16例,血红蛋白<60g/L5例;血小板>100×10 9 /L21例,血小板<100×10 9 /L9例;尿蛋白(+~+++)21例,尿红细胞(+~+++)25例,尿素氮>9mmol/L21例,肌酐>178μmol/L19例,谷丙转氨酶>40u/L23例,肌酸激酶>195u/L25例,乳酸脱氢酶>114u/L25例,羟丁酸脱氢酶>95u/L27例,心电图异常7例。
2 治疗方法
将30例蜂螫伤分为两型:有溶血性贫血且血红蛋白<90g/L、有肾功能衰竭且肌酐>178μmol/L需行血液透析者为重型,17例;反之为轻型,13例。轻型病员治疗措施为:(1)检查螫伤部位取出遗留的毒刺或毒囊;(2)局部用75%乙醇消毒后,将季德胜蛇药片用凉开水调成糊状均匀地涂抹在螫伤口周围(伤口直径1cm内不涂),只要有红肿的部位都涂上,每日2至3次;(3)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非那根、苯海拉明等;(4)10%葡萄糖液250ml+地塞米松10~20mg静脉点滴;(5)对症治疗:镇静止痛,保肝,保护心脏,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休息。重型病员则需要在上述治疗措施基础上,立即输氧、输血,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者血液置换,抗休克,防治感染,纠正酸中毒及水电解质紊乱。但输血时应慎重,因为输血本身可加重微血管内凝血,一般重度贫血或危及生命时才进行输血,且以选择洗涤红细胞为宜。
3 结果
轻型13例均在1~3天内全部治愈出院,重型17例中6例治愈出院;5例死亡,死于肾衰3例,过敏性休克1例,合并严重感染死亡1例;6例因经济或其他原因自动出院。
4 讨论
4.1 蜂属于昆虫纲膜翅目,种类很多,如蜜蜂、黄蜂、蚂蜂、胡蜂等。其腹部末端有1对毒螫和1根毒刺,毒刺刺入皮肤,即将毒液注入人体。蜂毒成分为多种酶、肽类、非酶蛋白质、氨基酸和生物活性胺(如组胺)的混合物。蜂毒中所含的蚁酸、神经毒素和组胺等,可以导致溶血、出血和中枢神经损害 [1] .对蜂毒具特异体质的人,轻微刺伤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本组病例均为在野外山林中劳作或游玩时被螫伤。蜂类刺伤后,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有水泡或坏死,数小时后即自愈,很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群蜂多次螫伤,可迅即出现全身症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以致肌肉痉挛、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蜂毒中还含有一些高抗原性蛋白,能引起严重变态反应,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可因过敏性休克、窒息致死。
4.2 本组30例蜂螫伤病员,重型17例,均为多量群蜂螫伤,占57%,死亡5例,占30%.临床症状中的溶血性贫血、可能是蜂毒中所含的蚁酸、磷脂酶作用于人体的卵磷脂,使之成为溶血卵磷脂,后者具有溶血的作用,并能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一定程度的出血。也有人认为蜂螫伤所致溶血或出血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 [2] .多量群蜂螫伤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急骤发生,短期内大量溶血可引起寒战、发热、头痛、呕吐、四肢腰背疼痛及腹痛,继之出现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及休克。另外上述原因损伤小血管内皮和(或)血小板亦可导致小动脉血栓形成及微栓塞而引起肾功能衰竭。蜂毒对病员心脏、肝脏、骨骼肌均有损伤,本组大部分病员心肌酶谱、肝功异常,其中7例心电图异常。
总之,蜂螫伤轻型病员多为数个或十多个蜂螫伤,临床症状较轻,治疗效果好。蜂螫伤重型病员在临床上是十分危险的,一定要把好休克关、肾衰关、感染关。其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大,病死率高,不能掉以轻心。
蜂螫中毒的紧急处理
蜜蜂和黄蜂尾部毒囊中的毒液通过尾端一枚连接毒囊的螫针刺入皮肤进入人体。蜂毒液中含有蚁酸、组织胺样物质、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神经毒素等,除引起刺伤局部反应外,还可引起神经、溶血、出血等全身症状。对蜂毒过敏者可发生过敏反应。密蜂刺人后,螫针断留在伤口;黄蜂刺后,螫针可缩回,重复刺人。
人被蜂刺后,局部有疼痛、红肿、麻木,数小时后能自愈;少数刺伤处出现水疱,很不有全身中毒症状。被群蜂多处刺伤,在很短时间内即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泻。重者发生溶血、出血、烦躁不安、肌肉痉挛、抽搐、昏迷和急性肾功能衰蝎。对蜂毒过敏者,迅速出现荨麻疹、喉头水肿和(或)气管痉挛,可导致窒息,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1.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
2.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黄蜂有毒,但蜜蜂没有毒。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3.被蜂蜇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