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11月6日 19:00-21:00
详情当全息照片上的每一小片再现原物的整体形象时,人们对全息现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全息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同一植株上,几乎每一枝叶都是整株的缩影,也就是说,植株的局部与整体间有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表达了信息的相互包含和传递过程。整体的信息反映在组成整体的每一部分,从而使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产生了相似的联系。这一现象被今天的人们称作全息现象,而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时代,古人早已对这一现象有过关注,有所认识,并将这一认识应用于探索生命现象,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1.天人相应的宇宙全息思想
宇宙间的事物虽然五花八门,但各事物间及其与宇宙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同一性联系。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能不受到自然作用的影响。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不断影响着人的躯体与精神,从而使生命活动显示出自然的轨迹。这种天人相应的宇宙全息思想在《内经》一书中有精辟的论述。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在正常脉象中体现出“规矩衡权”的相应变化。又如早晚有日出日落,人身之阳气就会有“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变化。正所谓天之阴阳,人也应之,寒暑风雨,水土日月无一不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甚至于人体的结构也与天地间存在着一种相似性,如《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内经》的宇宙全息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天人相应关系。
基于上述思想,《内经》认为在认识自身时,不但要考虑人体内部的阴阳变化,而且要紧密结合外部环境,懂得天时、地理、气候等各种因素对人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握生命规律。《内经》明确指出了预测疾病流行趋向时,要结合五运六气,这些内容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及《内经》的“七篇大论”中有许多论述,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分析病情的变化,要结合自然因素,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明了时间节律对疾病的影响;在辨别生理现象与病理变化时,要考虑外在因素,如《素问·经络论》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固密,君子居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这些色脉的变化,均为正常现象,是天人相应的反映,但若春夏而脉沉涩,且秋冬而脉浮大,则为“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在保健养生、康复治疗上,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在《素问·四气调神论》中还谈到了四时调神、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作息养生法,还指出“冬三月”,“必待日光”,以太阳之真火补充人之阳气。《内经》将宇宙全息思想融入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环境医学、保健康复医学等内容中去,对现代医学与未来医学都有重要启迪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太阳黑子的活动、大气环境的改变及气候变暖等因素对人体都有很大的影响,说明了《内经》天人相应宇宙全息论的科学性。
2.内外相通的人体全息思想
《内经》认为在面部、眼部、耳、鼻、皮肤等局部区域均含有整体信息,能反映全身气血津液和五脏六腑的功能状况。《素问·举痛论》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具体来说,有在面部分部,如《灵枢·五色》曰:“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在五官上的分部,鼻、目、上唇、舌、耳分别是肺、肝、脾、心、肾之官;有在尺肤上的分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之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有在眼部的分部,如《灵枢·大惑论》所言“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同理,全身的信息也可以在耳、鼻、舌、手、足等其他一些感觉灵敏的区域反映出来,这些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如第二掌骨侧的人体全息显示和西方的虹膜全息现象。整体的信息、内部的信息通过经络气血的传递在其相应的“分部”显示出来,“分部”的变化反映内在的整体的信息,便是《内经》内外相通的人体全息思想。
《内经》的人体全息思想对诊断与治疗有非同一般的指导作用。如《灵枢·五色》曰:“当明部分,万举万当。”并且,《内经》运用人体全息思想为后学者进行了最早的诊疗示范。
在诊断上,有察五官候五脏法,如《灵枢·五阅五使》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有按尺肤诊疾病法,如《灵枢·论疾诊尺》曰:“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有望目而知精气法,如《灵枢·决气》曰:“气脱者,目不明”,进一步还可以从“分部”的变化测知相应脏器的情况,如目窠约束无力,为脾气虚弱,白睛赤络,为肺热;有切脉诊病法,其中三部诊法可知全身气机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寸口脉法可为五脏主,了解五脏病变。《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坚,曰病在中”。继《内经》之后,《难经》、《脉经》受《内经》全息思想启发,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发展了脏腑在寸口部分的具体“分部”;望络脉色泽也可知寒热虚实,如《灵枢·经脉》曰:“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这些都是人体全息诊病法。《内经》内外相通的人体全息思想在今天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在《内经》思想指导下,近代又完善了耳诊、鼻诊等内容,发展了手足诊病、指甲诊病、第二掌骨诊病等全息诊断术,丰富了《内经》的学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在治疗上,《内经》开创了信息治疗学的先河。主张通过信息的传递调整阴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如巨刺、缪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等各种刺法都是信息治疗的最好例证,采取局部刺激法来治疗相应脏器的疾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五藏有疾,当取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也”,原穴是脏腑之气表里相通之处,五脏的疾病通过刺原穴,使局部的信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相应脏器,从而使内脏的病变得以治疗,全身的气血、机体的状态得以调整。目前,在全息理论上发展起来的眼针、鼻针、头皮针、腕踝针、耳穴治疗、脚底治疗术、第二掌骨侧疗法等均是全息治疗的继承和发展。《内经》还主张局部的疾病通过整体治疗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如眼病从五脏而治、治痿独取阳明及重视五脏气阴等方法,这些外病内治的方法同样也反映了《内经》人体全息思想。
以上对《内经》天人相应的宇宙全息和内外相通的人体全息思想作了初步的探讨。《内经》全息思想是《内经》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认识人类自身、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启迪作用。随着环境医学、时间医学、信息治疗等各领域的深入探索,《内经》全息思想将体现出更大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