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11月6日 19:00-21:00
详情中医理论实质研究,包括对中医症状体征、证候、中药药性、药理、毒理、治法、治则、气功、针灸、穴位、经络等的实质研究,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论和方法,以中医已取得的宏观指征为原型,在系统(人体、药物等)的内部建立对应的微观指征模型。它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医现代化的根本方向。
我们已经指出:在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旧观念对这一新学科的束缚【1,2】。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在这一工作中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具体问题: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符合度低的状况。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转变观念,把超越而不是模拟作为研究的目标。
一、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中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符合度的状况和一般看法及观念本质
先说明几个基本概念:在实质研究中所谓宏观原型和微观模型的单位大小是任意的,比如:可以是一个症状或一个症状群,一个药物成分或一类药物成分,一个T细胞亚群或整个免疫功能,等等。
宏观原型和微观模型在层次上是相对的。符合度是指灵敏性和特异性。灵敏性指当原型出现时,模型出现的概率;特异性指当原型不出现时,模型也不出现的概率;反之对模型亦然。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的对应度除符合度外,还以二者间的因果联系强度来衡量。
在以往的中医理论实质研究成果中,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的符合度低,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从发展趋势看,尚未见提高的途径和前景。以脾虚证实质研究为例,近20年一百多个微观指标中,只有4个由于重复性相对较好而被推荐为脾虚证诊断参考标准。但即是此4个指标其符合度实际上也不甚高。以其中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来说,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自己重复试验,在溃疡病脾气虚患者60例中,此指标阳性率仅为51.6%,而且脾气虚兼肝郁者43例,其阳性率(55.8%)也不比单纯脾气虚者低。另一项研究表明: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与木糖吸收试验的互补诊断率也仅81%【3】,所以,微观模型与宏观模型符合度低一直是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中最突出的直接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一般看法是:
1.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必须100%符合,否则就是研究失败。所以我们更愿意论述二者相符合的结果(如cAMP/cGMP与阳虚证、阴虚证的平行变化,认为是阴气、阳气的实质),而不愿意探究不相符合的结果(如cAMP/cGMP在其它虚证甚至实证中也有类似变化);或者以二者符合的形式论述不相符合的结果(如当脾虚实质研究结果是消化道运动加快时,认为这解释了便溏现象;结果是消化道运动减慢时,认为是解释了腹胀现象,不联系起来讨论)。
2.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符合率低的关健原因在前者而不在后者,包括微观模型的选择错误以及在选择微观指标时对宏观原型的理解错误,对此的改进也就是提高符合度的方向。所以我们喜欢谈论下列例子: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开始用热提法不成功,因而怀疑其中医记载的抗疟疗效,后来从古文献中找到冷提法的记载,才重复成功。
3.在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不一致之处,宏观原型永远是作为判断、取舍标准的一方。例如:虚证时细胞免疫功能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我们从不敢认为只有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而无虚证症象时可诊断为虚证,或在只有虚证症象而无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时不应诊断为虚证。
上述看法反映了如下观念:在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中,宏观原型是微观模型无条件模拟(服从)的中心。事实表明,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中医理论实质研究难以为继。
二、从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的联系模式:谈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不完全符合的必然性
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有三种联系模式:
模式Ⅰ:绝对符合模式:无论对宏观原型还是微观模型来说,其灵敏性和特异性都是100%.即:任一原型(或模型)都唯一地对应于一个模型(或原型)。
模式Ⅱ:相对符合模式:无论对宏观原型还是微观模型来说,其灵敏性或/和特异性均大于0%,小于100%.即:任一原型(或模型)都与一个以上的模型(或原型)对应,但有侧重。
模式Ⅲ:绝对不符合模式:无论对宏观原型还是微观模型来说,其灵敏性和特异性均等于0%.即:任一原型(或模型)都与所有模型(或原型)有同等的对应关系。
三种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宏观原型和微观模型所拥有的信息量的多少(即确定性的大小)。当宏观原型和微观模型均拥有有关因素的所有信息(所有有关因素的状态均确定)时,它们之间的联系模式为模式Ⅰ;当宏观原型或/和微观模型所拥有的信息量为零(所有有关因素的状态均不确定)时,它们之间的联系模式是模式Ⅲ,当宏观原型和微观模型均拥有部分信息(部分有关因素的状态是确定的)时,它们之间的联系模式是模式Ⅱ。
显然,模式Ⅰ和模式Ⅲ都是理想状态(或称极端状态),在现实研究中是不可能实现(或出现)的,现实研究中所有微观模型和宏观原型的联系模式均为模式Ⅱ。
所以,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的不完全符合不能成为认为中医理论实质研究失败的理由。否则,就是一种以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状况来代替我们所能达到的现实状态的形而上学错误。
模式Ⅱ中,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的符合度依其拥有信息量多少的变化而形成介于模式Ⅰ和模式Ⅲ之间的一个连续的序列。习惯上,我们常把符合较高或相对较高的称为绝对符合,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符合的实际存在。我们知道西医的类似研究结果(如各种疾病的症状与病理)符合度比中医高,因此总是在想象中把其神化为一种作为中医理论实质研究最高目标的理想境地,但显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西医疾病中有许多有微观病理无宏观症状的无症状性肝炎、肾盂肾炎、隐匿性肾炎之类,有宏观症状无微观病理的神经官能症,以及诊断上日益摒弃宏观指标更多地采用微观指标以减少误诊,即为明证。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的不一致可表现在有无、轻重、组合、转归等各种可比的方面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从微观模型和宏观原型符合度的决定因素:谈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结果符合度低的关健原因在于宏观原型的信息量少,提高符合度的方向在于增加宏观原型的信息量
尽管我们不可能达到绝对符合,但提高符合度仍是实质研究的目标。前述,决定符合度的因素是微观模型和宏观原型的信息量,增加二者的信息量是提高二者符合度的唯一途径。如:单纯一个高血压表现可能是原发性也可能是继发性的,如伴有血尿则说明是继发性的肾性血压高,再伴绞痛则说明是肾结石引起,排除其它肾脏疾病。反过来,单纯谈胃粘膜有炎细胞浸润可能是多种胃病,有多种临床症状的可能性,如果确定炎细胞为单纯的淋巴细胞,则临床多为慢性胃病类症状,如伴胃腺萎缩则多为胃酸缺乏及贫血症状。
如果微观模型和宏观原型均无限制地增加信息量的话,那么它们之间符合度的提高是无止境的(<100%)。如果微观模型和宏观原型任一方的信息量限定于某一水平上,那么另一方无论怎样增加信息量,它们之间的符合度也不可能突破这一限度。简言之,(模型或原型的)模糊乘以(原型或模型的)精确依然等于模糊。这就产生了在相对符合范围内评价实质研究结果的新角度:在前一种条件下,任何实质研究结果都有改进符合度的余地;在后一种情况下,某一水平的符合度可能就是研究成功的顶点。
对已往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结果的评价也是如此。以前一条件言,它永远不会有最后成功的时候;以后一种情况言,在中医宏观原型基本固定和对微观模型的改进已有了大量努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目前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结果的符合度已是可能达到的和应该接受的顶点,即:研究是成功的。
宏观原型固定不变、微观模型经多方改进仍不能提高二者的符合度,这就提示:制约目前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符合度的关健原因是宏观原型的信息量少,这点在与西医的比较中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
我们知道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符合度比西医的疾病病理与症状的符合度低。那么,是它的微观模型还是宏观原型还是二者均是比西医的信息量少造成的?显然,在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中微观模型与西医的微观病理完全一致,二者所不同的是在宏观原型方面,我们曾论述了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中医宏观原型的信息量少【4】:
1.宏观原型组分(症状、体征等)的模糊:与西医相比,病人和医生的主观体验占绝大多数指标,客观体征的量少。这是客观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2.宏观原型水平的模糊:不同文献、医生诊断、评价同一概念指标不一。这是规范化所要解决的问题。下例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同一批病人诊断中,全国脾虚证诊断标准与广州中医学院自定的脾虚证诊断标准符合率仅23.6%【3】。
3.宏观原型的虚幻化:出于古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零碎的实际经验中加入许多想象成分以形成其完整性。这是实证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里还要加上一点:4.宏观原型的组分间缺乏逻辑联系:不象西医的宏观原型有明显的主次、因果、条件、归属、转归结构。从而减少了原型的确定性。这在已有的中医各种诊断规范中有明显的反映。这应该是逻辑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四个原因造成了在宏观原型上中医比西医的信息量要少得多,因此,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结果符合度(比西医)低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增加宏观原型的信息量是目前提高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符合度的方向。
四、从模拟的本质方向:谈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结果不一致之处微观模型是作为判断、取舍标准的一方
以上我们是从符合度的提高谈问题。但是,如前所述任何实际研究的符合度不可能达到100%,因此,不可回避的另一个问题是:在我们准备接受的某一符合度下,对微观模型与宏观原型不一致之处,谁应是作为判断、取舍的标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这一点取决于是微观模型还是宏观原型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显然,答案是前者,宏观原型只是微观模型的外在表现。所以,在中医理论实质研究结果不一致之处,微观模型应作为判断、取舍的标准。
造成宏观原型是本质,是微观模型的模拟对象,因而也是判断、取舍标准的印象的原因:认识过程总是逆向的,先认识现象,再以现象为线索认识本质,实际上,宏观原型是人们在不能直接认识微观模型情况下对微观模型的一种模拟。中医的诊断学也是这么认为的,"司外"是为了"揣内",认识"象"是为了推测"藏"。
也就是说:应该用微观模型取代宏观原型作为中医各种概念的定义,或同等地,用微观模型作为新概念取代原有概念。举例说:我们可以把脾虚定义从原来的纳呆、便溏、乏力……等改为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或不用脾虚这个词而用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代之。这都意味着在有副交感神经偏亢时,即便没有纳呆、便溏等宏观表现时,我们也要将其诊为脾虚证;在没有副交感神经偏亢时,即便有纳呆、便溏等宏观症状,我们也不能将其诊为脾虚证,以此类推。在目前血瘀证、脾虚证、肾虚证等的诊断中已有初步尝试【3,5,6】。任何其它学科从宏观层次向微观层次发展时,其概念变化途径都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概念变化的实质是新信息的产生。
这样,上述三个新看法就构成一个新观念,在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中,微观模型才是真正被模拟的对象和中心,研究的目的是用微观模型超越已有的宏观原型。
有关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一般观念的产生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1.中医固有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方法论。它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以及对分析方法的不信任态度;2.对中医进行证实的思潮。它使中医宏观原型处于只能被模拟不能被修改的地位;3.中医特色论。更直接地怀疑新概念的出现。
新观念的本质是现代科学方法论,它将使我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医理论实质研究,使这项工作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获得开放性,真正具备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在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小野等新学科与旧观念——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与出路全国第二届青年医务工作者医学方法学术讨论会资料1990/11桂林
【2】陈小野等应用与开发——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走出困境的导向第一届全国中医未来学研讨会论文集1989/11
【3】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编脾胃学说研究(1975~1986)1987/4
【4】邹世洁等与证候规范化相关的证候实证化医学与哲学1991(2):27
【5】姜春华等祖国医学肾的研究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第二版
【6】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订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2):111
原稿成文时间:1991年2月26日,发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单位1992年度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医学与哲学199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