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检查又称尿有形成分检查,由于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去除了繁锁的离心方法,用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或高速摄影,不仅能将各种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型)定量,还能进一步识别各种颗粒如细菌、霉菌、结晶等,故近来称为尿颗粒分析法。由于基层医院尚未普及仪器方法,故仍应按卫生部“尿液沉渣检查标准化的建议”,使用光学显微镜、电脑及尿液沉渣计数板三位一体化的“尿沉渣工作站”检查。
1 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 如Sysmex生产的UF-100、UF-50具此功能。尿液无需离心,标本用量少,用检测尿中常见有形成分,每一标本分析量与检测显微镜50个高倍视野相当,检测速度快,每小时可检测100个或50个尿标本,并可自动打印报告(有形成分粒子直方图、散点图等)。由于每份尿标本检测步骤模式一致,便于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仪器综合了荧光流式细胞、电阻抗测出的细胞大小及导电率等信息综合判断,因而检测精确度高。此法能完成对尿中常见有形成分的鉴别与定量计数,在相当大范围能对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进行准确计数、作出定量报告,具有手工操作法无可比拟的可重复性和极低标本互染率。与尿干化学试条联合使用对临床价值更大,UF-100的不足之处是:还不能检出滴虫、脂肪滴、病理及药物结晶;也不能认别病毒包涵体或肿瘤细胞。大量细菌、酵母菌存在尿中可干扰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不能在影像中看到各种病理管型,并准确进行分类。目前还未看到国内公认的UF-100检验结果的参考值。
2 体外诊断影像系统——全自动智能显微镜(AIM) 1983年由IRIS公司首次推出黄色IRIS工作站,尿液中各种颗粒在AIM的影像经电脑处理在屏幕上显示。该公司在2000年推出了改进型大型939UDX全自动分析仪后,2002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论证建立新的IQ-200系统。包括专利的无玻片显微镜及独特的高速数码软件及容易观察(easy-view)显示屏幕上显示出尿中常见12种颗粒即白细胞、白细胞团、红细胞、鳞状上皮细胞、非鳞状上皮细胞、透明管型、未分类管型、结晶、细菌、酵母菌、精子及粘液。并可根据操作人员需要对鉴定结果进行修改以区分尿中有形成分的亚类。IQ-200原理先进,综合了尿中颗粒的大小、对比度、外形、质地等技术参数,由计算机判断确定该颗粒的性质。IQ-200总体灵敏度83%(其中红细胞89.4%,白细胞93.9%,细菌93.9%),总体特异性为83.8%(其中红细胞89.2%,白细胞88.8%,细菌88.1%)。用此仪器后,显微镜复查率可<5%(UF则>20%)。对各种细胞、管型是否需进一步染色鉴别如用Hansel染色确定嗜酸性粒细胞,用苏丹Ⅲ染色区分脂肪管型等未能解决,因为用计算机处理染色后颗粒摊难度较大。本仪器体积小,轻便,屏幕上图形多种多样,可提供相关的质控粒子,但IQ-200原理中未见压力式流式分析系统,缺乏染色直观资料。据称在456份尿标本检查中,IQ-200发现14份病理管型,而UF检出12份,前者敏感度、特异性似更高,但尚需较大范围内更严格的对比观察。
3 显微镜检查尿有形成成分的进展 尿有形成分(颗粒)的自动化仪器分析法只能起到初步筛查作用。显微镜检查仍是进一步直接地鉴别尿中有形成分的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 笔者发现慕尼黑大海陆空肾病实验中心2002年印的“尿显微镜检查图谱”在317幅图中的放大倍数(目×物)有10×10、10×40、10×100数种,而其中10×100的图有119幅,竟占总数的43%;10×40的图有126幅占46%,而其他采用暗视野、偏差、相差、以至用电镜鉴别尿中的图达72幅,占26%。由此可见采有多种不同放大倍数,采用多种不同镜头识别尿中各种成分的重要性。但很多检查项目不是在一般实验室内能完成的,最好是临床实验室初步筛查,肾病实验室进一步检查,而研究室开展难度大的研究项目。
4 尿有形成分的参考范围 尿沉渣参考范围因方法、年龄、性别、地区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使用尿沉渣分析的单位应检查一定数量正常人群来确定参考范围。新近德文版式书刊上尿沉渣参考值各异。有的坚持每高倍视野红细胞0~5个(<5/μl),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4(<10/μl),鳞状上皮细胞每高倍视野5~15个,其他成分均应阴性。也有的主张10×10(目×物)放大观察10个视野看管型、10×40看细胞。每高倍视野红细胞为0~5(出现30%异常红细胞则考虑为肾源性),白细胞每高倍视野也为0~5个,在约0.3μl尿中各种细胞0~1个判为阴性,1~5个为1+、6~15个为2+,16~50个为3+,>50个为多量。因此还需要在严格规范检查方法的前提下进行不同人群的大样本调查,科学地统计数据,以得出较正确的参考值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