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1:00
详情概述
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其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炎症可由皮肤或软组织损伤后感染引起,亦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流传播而发生。
病因和病理
致病菌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亦可为厌氧性细菌。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蜂窝织炎,由于受侵组织质地较疏松,病菌释放较强的溶血素、链激酶和透明质酸酶,病变扩展迅速,有时能引起败血症。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由比较容易局限为脓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常因致病菌的种类、毒性和发病的部位、深浅、病人的状况而不同。
一、一般性皮下蜂窝织炎致病菌以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病人可先有皮肤损伤,或手、足等处的化脓性感染。接着患处肿胀、疼痛,表皮发红、指压后可褪色,红肿边缘界限不清楚。邻近病变部位的淋巴结常有肿痛。病变加重时,皮肤部分变为褐色,可起水疱,或破溃出脓。病人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严重时病人体温增高明显或过低,甚至有意识改变等。
二、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致病菌以厌氧菌为主,如肠球菌、兼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拟杆菌或产气荚膜杆菌。多见于下腹部与会阴,常在皮肤受损伤切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发生。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皮下结缔组织,不侵及肌层。初期表现与一般皮下蜂窝织炎相似,但病变进展快,局部可检出捻发音,蜂窝组织和筋膜有坏死,且伴有进行性皮肤坏死,脓液恶臭,全身症状严重。
三、新生儿皮下坏疽新生儿皮肤柔嫩、抵抗力弱,护理疏忽导致皮肤擦伤、沾污,病菌可侵入皮下组织致病。病变多发生在背、臀部等经常受压的部位。初起时皮肤发红,触之稍硬。病变范围扩大时,中心部分变暗变软,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时皮肤有浮动感,脓液多时也可出现有波动。皮肤坏死时呈灰褐色或黑色,并可破溃。患儿发热、拒绝进乳、哭闹不安或嗜睡,全身情况不良。
四、颌下急性蜂窝织炎多见于小儿,感染起源于口腔或面部。口腔起病者,因炎症迅速波及咽喉,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患儿有高热、呼吸急迫、吞咽困难、不能正常进食;颌下肿胀明显,表皮仅有轻度红热,检查口底可见肿胀。蜂窝织炎起源于面部者,局部有红肿热痛,全身反应严重,感染常向下方蔓延,累及颈阔肌内结缔组织后,也可妨碍通气和吞咽。
诊断
一、好好于下肢、足、痛部、外阴及肛周等处。
二、皮肤损害 一般患处呈弥漫性红肿、边界不清,其上可发生水疱,中央炎症明显,局部有疼痛及压痛。可出现波动、破溃、排脓,亦可不破、吸收、消退。发生于指(趾)称坏疽。慢性蜂窝织炎致局部变硬、萎缩时称硬化性蜂窝织炎。
三、常伴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四、可有局部淋巴结炎、淋巴管炎,甚至可并发转移性脓肿、败血症。
鉴别诊断
一、新生儿皮下坏疽初期有皮肤质地变硬时,应与硬皮病鉴别。后者皮肤不发红,体温不增高。
二、小儿颌下蜂窝织炎引起呼吸急促、不能进食时,应与急性咽峡炎区别。后者颌下肿胀稍轻,而口咽内红肿明显。
三、产气性皮下蜂窝织炎应与气性坏疽鉴别。后者发病前创伤常累及肌层,病变以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肌炎为主,伤口常有某种腥味,X线摄片肌肉间可见气体影;脓液涂片检查可大致区分细菌形态,细菌培养有助于确认致病菌。
治疗
1、患部休息,改善全身状态。适当加强营养,保持体液平衡。必要时给止痛、退热药物。呼吸急促时给予吸氧或辅助通气。
2、应用磺胺药或抗生素。抗菌药物一般选用青霉素或新青霉素Ⅱ(苯唑西林),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根据临床治疗效果或细菌培养报告调整用药。
3、局部处理早期一般性蜂窝织炎,可敷贴金黄散或玉露散等。如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控制其扩散者,应作广泛的多处切开引流。口底及颌下的急性蜂窝织炎,经短期积极的抗炎治疗无效时,即应及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压迫气管而窒息致死;手术中有时会发生喉头痉挛,应提高警惕,并做好急救的准备。对捻发音性蜂窝织炎应及早作广泛的切开引流,革除坏死组织,伤口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和湿敷,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预防
重视日常皮肤清洁卫生,防止损伤,受伤后要及早医治。婴洱及老年人的抵抗力较弱,要重视生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