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临床助理医师 > 其他信息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2007-08-20 09:27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概述】

  血吸虫尾蚴皮炎(schistosome cercarial dermatitis)是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的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又称游泳者搔痒症(swimmer‘sitch),俗称"鸭怪"等为我国稻田皮炎的主要病因。

  【病因】

  血吸虫尾蚴皮炎是由寄生于哺乳动物、禽类及鸟类的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引起所致。

  【流行特征】

  血吸虫尾蚴皮炎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北起北美的阿拉斯加,南至南美的阿根廷、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国内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自华东沿海、西迄新疆,均有稻田皮炎患者。本病传染源为感染毛毕吸虫或鸟毕吸虫的家鸭、野鸭、鹅等禽类或水牛、羊等和兽犬。成虫寄生在上述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虫卵随粪便排入水田及水域内,毛蚴在椎实螺内发育为感染性的尾蚴逸入水中多漂浮于水面,当人进入稻田劳动或下水游泳、捕鱼虾等作业时,尾蚴使人感染而致皮炎。一般在育稻秧苗田劳动感染率最高。

  凡下疫水后人与血吸虫尾蚴接触后均可发病,青壮年农民发病率最高。

  【发病机制】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泡、泡内有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水泡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医学教育网

  【临床表现】

  接触疫水数十分钟内在接触部位发生刺痒,尤以四肢末端常见。随即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红色针尖大小的斑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大片状或风团块。皮疹周边红肿,奇痒,并逐渐加剧,常在夜间睡眠时为甚。搔痒后每造成皮肤破溃糜烂感染。少数人有发热、淋巴结肿痛。症状以接触疫水后3~4天最明显,1周后消退。如重复感染症状一般较初次感染为重。且出疹迅速、皮疹大,伴剧痒,消退亦缓慢。

  【诊断说明】

  根据发病季节、稻田疫水等接触史、典型皮肤损害、皮损消退后除遗留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外无其它后发全身发热等症状可作出诊断。

  【治疗说明】

  皮炎初期局部可用56~60℃热水反复泡洗15~30分钟,每日数次以杀死幼虫。1%~5%樟脑酒精、炉甘石洗剂、5%~10%煤酚皂溶液局部涂抹以止痒。瘙痒严重者服扑尔敏、噻庚啶、息斯敏等抗过敏药物。

  【预防说明】

  其措施与日本血吸虫者相同。

临床医师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助理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临床助理医师备考资料包
    历年考点
    应试指导
    仿真试卷
    思维导图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