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北京正保医教科技有限公司

苹果版本:8.6.4

安卓版本:8.6.4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正保医学教育网执业药师_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热门资讯,实时推送
med66_yaoshi
正保医学教育网执业药师_微信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免费直播,订阅提醒
微信扫码即可关注
正保医学教育网执业药师考试知指导老师
考试指导老师
备考规划,专属指导
微信扫码添加老师
正保医学教育网_官方抖音号
官方抖音号
分享更多药考日常
抖音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执业药师考试 > 辅导精华
25年招生方案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1讲

2007-07-24 15:10 来源:
打印
字体:

  学习目标

  学习方法

  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如何学习《中药学》谈几点看法:

  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

  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例: 黄连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 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 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 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

  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

  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 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是毒只可用o.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 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记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 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

  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特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

  三、归纳分析、明辨异同

  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问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

  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 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 吐的干姜、半夏、竹茹、藿香等。 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问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 子与乌头等。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综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问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地学好中药学

  学习目标

  1.掌握中药药性的含义及药性理论的内容。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临床应用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

  依据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确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7.掌握中药配伍的含义、内容及目的,"七情配伍"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内容。

  8.掌握配伍禁忌的内容。

  9.掌握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及确定妊娠禁用、慎用药物的原则。

  10.掌握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法。

  11.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学术价值。

  12.熟悉中药剂量的含义。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的换算、确定剂量的依据及服药方法。

  13.了解饮食禁忌的含义、内容。

  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记载病名170余种,包括内、外、妇、儿各科。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神农本草经集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神农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条文逐一注释、发挥,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新修本草》

  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宋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唐慎微,成书于1108年,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李时珍,成书于1578年,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 《本草纲目》。该书52卷,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本书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 空前高度,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本草学代表作,作者赵学敏,成书于1765,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 于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 值。

  《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学代表作,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已于1999年出 版,收载药物8980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二千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 展水平。

  第二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如作用性质、作用范围、作用强度、作用的益害性等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中 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邪扶 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 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第一节 四 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三、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

  寒证 热药;热证 寒药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确定依据

  五 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 实践进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 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外,还包含了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等作用。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即通泄、降泄和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 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 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上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边有厚肠止泄作用。

  此外,药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药有开胃进食的作用,但服用过量,反能伤胃,临床上对芦荟、穿心莲等极苦的药物,多采取入丸、装胶囊吞服等用法,以减少对胃的刺激,避免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此外,咸味还能入肾补肾,如紫河车、鹿茸、蛤蚧等能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

  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 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 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 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 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2、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 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4、 药物的效用 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 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四、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五、影响因素

  每 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 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 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第四节 归 经

  一、含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二、理论基础

  药物的归经是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三、确定依据

  1、药物的特性

  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

  味酸 —— 能入肝。

  味苦 —— 能入心。

  味辛 —— 能入肺。

  味甘 —— 能入脾。

  味咸 —— 能入肾。

  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一,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

  2、药物的疗效

  如 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 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 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四、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少阴、太阴等,有时也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少阴心经等。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方可提高疗效。

  归经学说主要阐明药物作用的定位,与气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构成了中药"三位一体"的药性基础,对于完整地解释药物的作用原理有着重要意义。另外还 须注意,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

  一、含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二、确定依据

  1、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含有毒成分。

  2、整体是否有毒:

  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过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 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人参、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 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三、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毒性与品种、入药的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在皮肤粘膜施用面积大小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的发生。

  四、引起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 误服毒药

  3、 用量过大

  4、 炮制失度

  5、 剂型失宜

  6、 管理不善

  7、 疗程过长

  8、 配伍不当

  9、 辨证不准

  10、 个体差异

  五、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 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

  3、 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 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章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

  第一节 配伍

  一、含义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

  二、目的

  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除单行外,论述的是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共有七种情况,故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

  2、相须

  3、相使:

  4、相畏:

  5、相杀:

  6、相恶:。

  7、相反: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惟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

  (二)君臣佐使

  1、含义

  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原则,是七情配伍的发展。

  2、内容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

  臣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其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个意义。一是佐助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即"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义。这两 种一般称为"正佐"法;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 象。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为引等;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等。

  第二节 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另外还有证候禁忌。

  一、配伍禁忌

  是对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诸药: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乌头反贝母、栝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

  二、妊娠用药禁忌

  凡能损害胎元或可引起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

  按药性和毒性的强弱一般分禁用和慎用。

  禁用药一般毒性强、药性猛,属于绝对禁用,如巴豆、牵牛子、水蛭、土元、麝香、三棱、莪术、大戟、甘遂、芫花、商陆、水银、雄黄等。

  慎用药要根据病情慎重选择,要注意用量和时间,一般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攻下通肠及辛热滑利等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附子等。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 药时的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俗称忌口。一般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粘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 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具体病症具体应用。如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烈性酒;肝阳上亢,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 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之物;疮疡、皮肤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等。

  第三节 剂量

  一、含义

  剂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现在临床处方中草药的用量,是以旧制一斤十六两计算的。它们的简写方法如下:

  1 斤=16两=160钱

  1两=30克

  1钱=3克

  1分=0.3克

  1厘=0.03克

  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1、药物的性质性能:

  2、用药方法:

  3、患者的情况:

  4、因时、因地制宜

  第四节 煎服法

  (一)中药煎煮法

  1.煎煮器具以陶瓷器皿中的砂锅为好。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

  2.煎前浸泡提前浸泡的时间,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还可延长。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可短些,以免腐败变质;冬天气温低,浸泡时间宜长。浸泡药材的用水,以常温或温水(25℃~50℃)为宜,忌用沸开水。

  3.煎煮用水现在一般认为新鲜清洁的自来水、河水、湖水、井水、泉水及池溏水都可以作为煎药用水。

  4.煎煮火候及时间 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发散药及芳香性药物,应当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 煮10~15分钟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及补益药,一般宜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5.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至少应煎两次。对质地厚重或滋润的补益药等可煎三次或更多。

  6.应绞渣取汁 药液滤出后,应将吸附有药液的药滓放入双层纱布或透水性能较好的原色棉布中包好,待稍凉后,加压绞取药滓中所吸附的药液。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 一定药液,而已溶入药液中的有效成会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分容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 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7.特殊煎煮法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由于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所需煎煮时间不同,入药方法也不同。

  (1)先煎 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磁石、牡蛎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10-15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毒性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等,久煎可降低毒性,也宜先煎后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2)后下 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待它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物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3)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4)另煎 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贵重药物宜另煎频频灌服或再与其它药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它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 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以及饴糖、蜂蜜,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7)煎汤代水:灶心土

  (二)服药方法

  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的多少、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1.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驱虫药、攻峻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宜空腹服。

  饭前服:饭前胃中空虚,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滋补药宜饭前服。

  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抗风湿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睡前服: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药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

  不拘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2.服药多少及次数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早晚2服或早中晚3服,每服药液量大约为200~250毫升,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有利于顿挫病势。

  应用药力较强的如发汗药、泻下药时,服药应适可而止,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中成药根据剂型不同及要求可给予片、丸、粒、克等单位药物服用,小儿根据要求和年龄酌情减量。

  3.服药冷热 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温覆取汗。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另外,中药剂型种类多样,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药的剂型等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一般丸剂、片剂、胶囊、滴丸等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 药宜用黄酒送服,以助药力;散剂、丹剂、膏剂、细丸以及某些贵重细料药,可用白开水或汤药冲服或含服;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先服少量姜汁,亦可先嚼少许生姜片 或橘皮,预防呕吐,汤药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婴幼儿、危重病人,可将药调化后喂服,对于神志不清、昏迷、破伤风及其它不能进食者可行鼻饲法将药液或中成药调成药液注入胃中。

执业药师题库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 辅导课程
2024中医医师入学摸底测试解析

张钰琪老师 2024-02-27 19:25--21:00

回看
2024医考报名后如何安排复习时间

张钰琪老师 2024-01-30 19:25--21:00

回看
2024执业药师考后关注>
精品题库
  • 密题库
  • 题库小程序
  • 医考爱打卡
 执业药师密题库
上千道典型习题
仿真密卷 3
仿真历年考点题
专业题目解析
原价:¥50-199
复购¥40-159.2
查看详情
 执业药师正保医学题库
正保医学题库

· 每日一练 巩固提升

· 仿真试卷 实战演练

· 组队刷题 互相激励

查看 更多免费题库
 执业药师医考爱打卡
医考爱打卡

· 每天一个知识点

· 配套精选练习题

· 随时记录打卡心情

查看 更多免费题库
图书/资料
  • 精品图书
  • 免费资料
  • · 考点回顾
  • · 考情分析
  • · 备考建议
  • · 思维导图
  • · 基础测评
  • · 高频考点
立即领取
学习社区
  • 备考交流
  • 微信
  • 视频号
拒绝盲目备考,加学习群共同进步!
寻找学习搭子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