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安神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酸枣仁、远志。熟悉:琥珀、柏子仁、夜交藤。性能功效主治及注意事项。
3、掌握下列朱砂与磁石,龙骨与牡蛎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4、熟悉酸枣仁与柏子仁相同和不同点。
5.掌握朱砂配磁石的配伍意义。
概述:
凡具有安定神志功效的药物,称安神药。
本类药或为金石贝壳类,或为植物类,多入心、肝经。金石贝壳类药,因其质重而具镇心祛怯、安神定志之功;而植物类药却多具养心安神之功。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神志不安的病证,症见心悸、失眠、多梦、癫狂、惊风等。
本类药分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两类。
重镇安神药多为矿石、贝壳或化石,其质重镇潜,善镇心安神定惊,主治心火炽盛、痰火内扰所致的惊悸失眠、惊痫癫狂;部分药物还具平肝潜阳等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等证。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养心安神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其甘润滋养,善养心安神,主治心肝血虚、心脾两虚等所致的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多梦等。酸枣仁、远志、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
1、矿石类安神药易伤脾胃,不宜久服,或配伍健脾养胃药同用;
2、用治失眠,应于临睡前服药。
朱 砂 | 甘寒 | 心 | 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
磁 石 | 辛、咸,寒 | 肝、心、肾 |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
龙 骨 | 甘、涩,微寒 | 心、肝 |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
琥 珀 | 甘,平 | 定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 |
酸枣仁 | 甘,平 | 心、肝 | 养心安神,敛汗 |
远 志 | 辛、苦,微温 | 心、肺 | 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
柏子仁 | 甘,平 |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 |
夜交藤 | 甘,平 |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
共同点 | 性能区别 | 各自特点 | |
朱砂 | 性寒 镇心安神 心悸失眠、惊风癫狂 | 朱砂有毒长于清心重镇安神, 善治心火亢盛之神志不安 | 清热解毒 |
磁石 | 磁石无毒长于平肝重镇安神, 善治阴虚阳亢之神志不安为宜 | 善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展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2、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羚羊角、钩藤、天麻、全蝎、蜈蚣、地龙。熟悉:珍珠、珍珠母、刺蒺藜、白僵蚕。了解:罗布麻。
3、掌握羚羊角与牛黄,天麻与钩藤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
概述:
凡具有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作用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本类药皆入肝经,多为介类或虫类药,古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之入,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或镇惊安神等作用。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小儿惊京风、破伤风等证。
本类药分平抑肝阳药和息风止痉药两类。
平抑肝阳 寒凉 矿石介类药为多,以治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为主,兼有镇惊安神、清肝明目等作用。石决明、牡蛎、代赭石、珍珠母、刺蒺藜、罗布麻
息风止痉 寒温 虫类药为多,且具毒性,主治肝风内动、癫痫抽搐及破伤风等证,兼有化痰辞毒、通络止痛等功。羚羊角、钩藤、天麻、全蝎、蜈蚣、地龙、白僵蚕
药性寒凉之品,脾虚慢惊者忌用;
药性温燥之品,阴虚血亏者慎用。
石决明 | 咸,寒 | 肝 |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
牡 蛎 | 咸,微寒 | 肝、肾 | 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
代赭石 | 苦,寒 | 肝、心 | 平肝潜阳,降逆。凉血止血 |
羚羊角 | 咸,寒 | 肝、心 | 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
钩 藤 | 甘,微寒 | 肝、心 |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
天 麻 | 甘,平 | 肝 |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湿,止痹痛 |
全 蝎 | 辛,平 | 肝 |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
蜈 蚣 | 辛,温 | 肝 | 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
地 龙 | 咸,寒 | 肝、脾、膀胱 | 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 |
共同点 | 性能区别 | 各自特点 | |
牡蛎 | 生用 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煅用 收敛固涩 | 潜阳育阴 善治阴虚动风 | 软坚散结 制酸止痛 |
龙骨 | 安神、固涩 |
共同点 | 性能区别 | 各自特点 | |
天麻 | 入肝 息风止痉、平抑肝阳 | 性平柔润 眩晕之要药 | 祛风通络止痛 |
钩藤 | 钩藤性微寒 清肝 |
共同点 | 性能区别 | 各自特点 | |
羚羊角 | 入肝 清热息风、定惊止痉 | 咸寒 清肝热、平肝阳、明目 | 清解心经热毒 |
牛黄 | 苦凉 清心 化痰 开窍 | 清热解毒 |
第十六章 开窍药
学习目标:
1、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居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点。
2、掌握:麝香、冰片、石菖蒲。了解:苏合香、安息香。
概述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开窍药。
本类药辛香行散,性善走窜,皆主入心经,功能通闭开窍、苏醒神志。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热陷心包或痰浊阻蔽等所致的神昏谵语,以及惊痫、
中风等病出现的突然昏厥之证。
分为温开药与凉开药两类。
温开药皆性温或热,寒闭证用之为宜,除本章所列麝香、苏合香、安息香及石菖蒲外,还有它章的细辛、蟾酥等。
凉开药皆性寒或凉,热闭证用之为宜,除本章所列冰片外,还有牛黄等。
神志昏迷有虚实之分,实者即闭证,治当开窍醒神;
虚者即脱证,治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闭证又有寒热之分,
寒闭:面青身凉、苔白脉迟,当选用温开药,并配伍温里祛寒药同用;
热闭:面赤身热、苔黄脉数,当选用凉开药,并配伍清热解毒药同用。
若为神昏闭证又兼惊痫抽搐者,则须配息风止痉药等。
1、用于神昏闭证,不用于神昏脱证;
2、本类药为救急、治标之品,只宜暂用,不宜久服;
3、本类药大多辛香,易于挥发,故内服多入丸散,仅个别能入煎剂。
麝 香 | 辛温 | 心、脾 | 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催产。 |
冰 片 | 辛苦微寒 | 心、脾、肺 |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
石菖蒲 | 辛温 | 心、胃 |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
第十七章 补虚药
学习目标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2、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鹿茸、肉苁蓉、淫羊藿、杜仲、续断。补骨脂、益智仁、蛤蚧、菟丝子、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南沙参、北沙参、麦冬、石斛、黄精、枸杞子、龟甲、鳖甲。
熟悉:西洋参、刺五加、大枣、巴戟天、锁阳、骨碎补、冬虫夏草、核桃仁、紫河车、沙苑子、天冬、玉竹、百合、桑椹、墨旱莲、女贞子。
了解:太子参、白扁豆、蜂蜜、仙茅、狗脊、海马、龙眼肉。
3.掌握下列各组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点:人参与党参,白术与苍术,熟地黄与生地黄,白芍与赤芍,南沙参与北沙参,龟甲与鳖甲。
4.熟悉麦冬与天冬的相同和不同点。
5.掌握下列各组药物的配伍意义:人参配附子,人参配蛤蚧,人参配麦冬、五味子,黄芪配柴胡、升麻,甘草配白芍,当归配黄芪。
概述
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机能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称补虚药,习称补益药或补养药。
本类药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亏损而治各种虚证。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各种虚证,而虚证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之别。
气虚证:脾气虚之食少便溏、神疲乏力、脱肛
肺气虚之少言懒语、久咳虚喘、易出虚汗等。
脾肾阳虚之泄泻肺肾两虚之喘嗽等阳虚证。
血虚证:心血虚或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
阴虚证:肺阴虚之干咳少痰、咽干喉燥。
胃阴虚之口干舌燥、胃中嘈杂、大便秘结、舌红少苔。
心阴虚之心烦不眠。
肝肾碉虚之腰膝酸痛、遗精滑精、手足心热、潮热盗汗、眼目干涩等。
根据本章药物的药性和临床应用的不同,分为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四类。
1、补气药多甘壅滞气,湿盛中满者忌用;
2、补阳药温燥而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应用;
3、补血与补阴药,大多药性滋腻,易伤脾胃,湿阻中焦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4、使用补虚药,应注意脾胃功能,使补虚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人参 | 甘、微苦,微温 | 脾、肺 |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党参 | 甘,平 | 脾、肺 |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
黄芪 | 甘,微温 | 脾、肺 |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
白术 | 甘、苦,温 | 脾、胃 |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
山药 | 甘,平。 | 脾、肺、肾 | 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
甘草 | 甘,平 | 心、肺、脾、胃 | 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
鹿 茸 | 甘、咸,温 | 肝、肾 |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
肉苁蓉 | 甘、咸,温 | 肾、大肠 | 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
淫羊藿 | 辛、甘,温 | 肝、肾 |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
杜 仲 | 甘,温。 | 肝、肾 |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续 断 | 苦、甘、辛微温 | 肝、肾 |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止血,行血脉,续折伤 |
补骨脂 | 苦、辛,温 | 肾、脾 | 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
益智仁 | 辛,温 | 脾、肾 | 暖肾固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
蛤 蚧 | 咸,平 | 肺、肾 | 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
菟丝子 | 辛、甘,平 | 肝、肾脾 | 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
当归 | 甘、辛,温 | 肝、心、脾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
熟地黄 | 甘,微温 | 肝、肾 |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
何首乌 | 苦、甘、涩,温 | 肝、肾 | 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
白芍 | 苦、酸,微寒 | 肝、脾 |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
阿胶 | 甘,平 | 肺、肝、肾 | 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
南沙参 | 甘,微寒 | 肺、胃 | 清肺养阴,益气,祛痰 |
北沙参 | 甘,微寒 | 肺、胃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麦 冬 | 甘、微苦,微寒 | 肺、心、胃 | 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
石 斛 | 甘,微寒 | 胃、肾 | 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
黄 精 | 甘,平。 | 脾、肺、肾 | 润肺滋阴,补脾益气 |
枸杞子 | 甘,平 | 肾肝、肺 | 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
龟 甲 | 甘、咸,寒 | 肝、肾、心 | 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 |
鳖 甲 | 咸,寒 | 归肝、肾经 |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
人参配附子:大补大温,益气回阳,治亡阳气脱效佳。
人参配蛤蚧:补肺益肾而定喘嗽,治肺肾两虚,动辄气喘甚效。
人参配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治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以及消渴。
黄芪配柴胡、升麻: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治中气下陷诸证。
甘草配白芍:缓急止痛力强,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当归配黄芪:益气生血力强,治血虚或气血双亏证。
人参、党参:均能补气生津,治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肺气不足气短喘促,以及气津两伤的口渴等证。
性微温而善大补元气,为治气虚欲脱第1要药;又善安神增智,治心神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性平而补气力较缓。挽救虚脱虽非其所能,但却善补中气、益肺气;又兼养血,治血虚萎黄等证。
苍术、白术:均味苦性温入脾胃经,功善燥湿健脾,治中焦湿滞证。
苍术以燥湿为主,治湿阻中焦脘闷苔腻者用之为宜;又兼辛味而能祛风湿、发表,治风寒湿痹及表证夹湿。
白术以健脾为主,并有补气之功,故治脾虚夹湿乏力便溏者用之为宜;又能利水、止汗、安胎,治水肿、表虚自汗以及脾虚胎动不安等。
当归、熟地黄:均味甘而善补血,治血虚面色萎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心悸失眠等。
当归性温而不滋腻,又善活血调经止痛,治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诸证,以及跌打瘀痛、虚寒腹痛、血痹痛麻、疮痈等;并能润肠燥,治肠燥便秘。
熟地黄性微温而滋腻,又善滋阴补精益髓,治肾阴不足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及精血亏虚的头晕眼花、须发早白等。
熟地黄、生地黄:生地黄为鲜品干燥者,熟地黄为生地黄的蒸制品。
二者均能滋阴生津,治阴虚津亏诸证。
熟地黄性微温且滋腻,长于补血滋阴、填精益髓,又治血虚精亏诸证及肾阴不足的腰膝酸软、潮热盗汗。
生地黄性寒而清热,长于滋阴清热凉血,凡血热伤津或阴液亏虚有热者宜用,又治热病伤阴舌绛或阴虚发热、消渴及血热妄行的诸出血证。
赤芍、白芍:赤芍清热行敦,功能清热凉血、活血止痛,血热或血瘀疼痛者宜之,善治热入营血、血热斑疹吐衄,以及瘀血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等证。
白芍补敛平肝,功能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善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阴虚盗汗、表虚自汗、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及肝阳上亢之眩晕等证……
南沙参、北沙参:均味甘。性微寒,入肺胃经,功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治肺热燥咳、阴虚劳嗽,以及阴虚津伤的口干舌燥等证。
南沙参源于桔梗科植物,兼能益气祛痰,善治肺热燥咳或阴虚劳嗽有痰,以及阴伤兼气虚之口干舌燥等证;北沙参源于伞形科植物,长于滋阴,善治燥咳或阴虚劳嗽无痰及阴伤重症者。
龟甲、鳖甲:均味咸寒入肝肾经,同善滋阴潜阳、清虚热,治热病伤阴、虚风内动及阴虚内热等证。
龟甲滋阴力佳,善治阴虚阳亢之证;又能益肾健骨、养血补心,治肾虚骨弱,心血虚之心悸失眠及阴虚崩漏;鳖甲长于清虚热,善治热病伤阴、夜热早凉。又能软坚散结,治久疟疟母、症瘕。
第十八章 收涩药
学习目标:
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补虚药的意义、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点。
2、掌握:五味子、乌梅、椿皮、赤石脂、莲子、山茉萸、桑螵蛸、乌贼骨。
熟悉:诃子、肉豆蔻、芡实、覆盆子、浮小麦、金樱子。
了解:五倍子、麻黄根、罂粟壳、石榴皮。
3、熟悉下列功效相似药物的相同和不同点:肉豆蔻与白豆蔻,莲子与英实,五味子与乌梅。
概述: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亦称收敛药或固涩药。
本类药味多酸涩,主入肺、脾、肾、大肠经,虽能收涩固脱,但药性寒温不一,分别具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收敛止血等作用。
本类药适用于久病体虚、正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久咳、虚喘,以及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之证。
本类药性涩恋邪,凡表邪未解、湿热所致的泻痢、血热出血,以及郁热未清者不宜应用,以免“闭门留寇”
五味子 | 酸,温 | 肺、肾、心 |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
乌 梅 | 酸,平 | 肝、脾、肺、大肠 |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
椿 皮 | 苦、涩,寒 | 大肠、胃、肝 | 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 |
赤石脂 | 甘、酸、涩,温 | 大肠、胃经 | 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
莲 子 | 甘、涩,平 | 脾、肾、心 | 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
山茱萸 | 酸,微温 | 肝、肾 |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
桑螵蛸 | 甘、咸,平 | 肝、肾 |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
乌贼骨 | 咸、涩,微温 | 肝、肾 | 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
五味子、乌梅:均味酸收涩而具敛肺、涩肠、生津之功五味子 酸温滋润补敛,既善滋肾、敛肺、涩精,宁心安神。
乌梅 酸平 善生津止渴,且能安蛔,炒炭止血,治妇女崩漏下血。
莲子、芡实:均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功能补脾止泻、益肾固精莲子补脾力较强,既治脾虚泄泻,又治脾虚食少;莲子尚能养心安神。
芡实则补脾力弱且能祛湿。
肉豆蔻、白豆蔻:辛温归脾胃经,温中行气,脾胃寒湿气滞之脘腹胀痛、食少呕吐或泄泻等。
肉豆蔻兼归大肠,温中与固涩兼具,偏中下焦,善涩肠止泻,治虚寒久泻不止;白豆蔻兼归肺,芳香化湿无固涩之力,偏中上二焦,善化湿止呕,胃寒呕吐。
第十九章 涌吐药
学习目标:
熟悉涌吐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了解:常山、瓜蒂。
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涌吐药。
本类药味苦性寒,药势升浮上涌,功能涌吐毒物、宿食及痰涎。
本类药适用于误食毒物,停留胃中,未被吸收;或宿食停滞不化,尚未入肠,脘部胀痛;或痰涎壅盛,阻碍呼吸,以及癫痫发狂等证。
本类药作用强烈,且系有毒之物,只宜于正气未衰而邪盛者,老人、妇女胎前产后、体质虚弱者均当忌用;严格用量用法,一般宜从小量渐增,防其中毒或涌吐太过;服药后宜多饮开水以助药力,或用鸡翎等物探喉助吐;涌吐药只可暂投,中病即止,不可连服、久服。若呕吐不止,当及时解救;吐后不宜马上进食,待胃气恢复后,再进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以养胃气。
第二十章 杀虫燥湿止痒药
学习目标:
1、掌握杀虫燥湿止痒药的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2、掌握:雄黄、硫黄、轻粉、明矾。熟悉:蛇床子。了解:铅丹、土荆皮。
凡以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杀虫燥湿止痒药。
本类药寒温不一,大多有毒,以外用为主,兼可内服。具有攻毒杀虫、本类药适用于疥癣、湿疹、痈肿疮毒、麻风、梅毒及毒蛇咬伤等,部 本类药有毒者居多,其中毒性剧烈者,外用时尤当慎重,既不能过量,也不能大面积涂敷,还不宜在头面及五官使用,以防吸收中毒;同时,还应严格控制剂量,遵 守炮制规范、使用方法与宜忌,以避免因局部过强刺激而引起严重反应。可内服的有毒之品,更应严格遵守炮制规范、控制剂量、注意使用方法与宜忌,并宜制成丸 剂,以缓解其毒性;同时,还应避免持续服用,以防蓄积中毒。
雄 黄 | 辛、苦,温 | 心、肝、胃 |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
硫 黄 | 酸,温有毒 | 肾、大肠 | 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 |
轻 粉 | 辛,寒有毒 | 肾、大肠 | 外用攻毒杀虫,内服利水通便 |
明 矾 | 酸,寒 | 肺、肝、脾、胃、大肠 |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
第二十一章 拔毒消肿敛疮药
学习目标:
掌握拔毒消肿敛疮药的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掌握:斑螫、赡酥、马钱子。熟悉:升药、炉甘石、儿茶。
了解:砒石、硼砂、大蒜、猫爪草。
凡以拔毒化腐、消肿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消肿敛疮药。
本类药寒温不一,大多有毒,以外用为主,兼可内服。主要具有拔毒化腐、消肿敛疮等作用,部分药物兼有止痛、开窍、破血等作用。
本类药适用于痈疽疮疖肿痛或脓成不溃、腐肉不尽或久溃不敛等证。部分药物兼治各种疼痛、痧胀吐泻昏厥、经闭、症瘕、痹痛拘挛等。
本类药有毒者居多,其中毒性剧烈者,外用时尤当慎重,既不能过量,也不能大面积涂敷,还不宜在头面及五官使用,以防吸收中毒;同时,还应严格控制剂量,遵 守炮制规范、使用方法与宜忌,以避免因局部过强刺激而引起严重反应。可内服的有毒之品,更应严格遵守炮制规范、控制剂量、注意使用方法与宜忌,并宜制成丸 剂,以缓解其毒性;同时,还应避免持续服用,以防蓄积中毒。
斑 蝥 | 辛,寒有毒 | 肝、胃、肾 | 攻毒蚀疮,破血散结 |
蟾 酥 | 甘、辛,温有毒 | 心 | 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 |
马钱子 | 苦,寒有毒。 | 肝、脾 | 消肿定痛,通络散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