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医学教育网  > 正保妇幼课堂 > 产中系列课程 > 正文

六大容易误解的分娩问题!你中招了吗?

 来源:医学教育网    打印 | 收藏 |
字号

| |

女性分娩直接关系到母体和胎儿的健康,所以一定多加注意和小心做好充足的准备!那么关于“六大容易误解的分娩问题!你中招了吗?”的问题大家都清楚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了解更多更全的产中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信息,请点击医学教育网!

误区:前一胎剖腹,下一胎也要剖腹

对于第一胎已经做过剖腹产的二胎孕妈来说,二胎生产方式问题不容小觑。从母婴安全角度来看,剖腹产后经历顺产存在子宫破裂的可能性,要想尝试二胎自然顺产,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两次分娩间隔大于24个月。

2、孕妇有一次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史,手术顺利,子宫切口愈合良好,切口无延裂,无产后感染,二次缝合等并发症。

3、子宫除剖宫产切口外并没有他手术瘢痕存在。

4、胎儿大小正常,估计体重不超过4000g。

5、孕妈的子宫收缩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和肛提肌收缩力正常。

6、第一次剖腹产手术时的病理因素已经不存在,比如胎儿窘迫、羊水过少等等;二次分娩前没有新的绝对剖宫产指征出现。

误区:催生不好,顺其自然

一般来说超过预产期一周即孕41周均属于正常现象,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干预,只需要耐心等待就好。

但如果达到或超过42周、且孕前既往月经很规律的准妈妈,我们临床上通常称之为过期妊娠。

过期妊娠对胎儿的身体和对母亲的心理压力都造成巨大影响,应及时就医,通过人为干预措施,避免过期妊娠造成的不良结果的发生。

误区:顺产一定会侧切

如果术前评估一切条件均好,产程顺利,一般是不侧切的。

顺产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顺利的情况,如胎头位置不正,产力不强,产道过长、胎儿过大、早产或者缺氧、会阴撕裂、孕妈本身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等因素,医生就会采用会阴侧切的方式,也就是在阴道侧边切开一点,其目的是为了缩短第二产程,有利于胎头娩出,避免会阴严重撕裂以及会阴侧切可以缩短他娩出的时间,也就是缩短了胎儿头部在阴道口被挤压时间过长。

为了避免顺产侧切,建议孕妈们在孕期适当运动,增加皮肤弹性和会阴部的组织伸展性,即便面临侧切,孕妈们也不用过于紧张,因为女性会阴部的伤口愈合能力是很强的。

误区:剖腹产比较好或顺产比较好

在孕妈准备生产前,医院都会对孕妈做详细全面的身体检查,检查胎位是否正常,预估胎儿出生时有多大,测量孕妈骨盆的大小等。

1、母亲方面:如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心功能在三级以上)、骨盆狭窄、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多胎妊娠(三胎以上),选择剖宫产为宜。如果双胎胎位好,且单胎在2500g或以下可试分娩

2、胎儿方面:如臀位(足先露),单臀或全臀、胎儿窘迫(胎心快,大于160次/分,或小于110次/分,在无胎动时),小于胎龄儿即足月小于2500g,分娩时容易缺氧,采取剖宫产为宜。

3、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或胎盘功能减退都需要进行剖腹产

只有存在不能顺产的情况下才考虑剖腹产剖腹产是解决难产和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正确使用可挽救母婴生命,保证母婴安全,但终究不是一种理想和完美的分娩方式,相当于做了一场手术,对母体的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是个创伤。

特别提示:建议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还是选择自然分娩吧!

误区:顺产会影响性生活

阴道本身有一定的修复功能,产后出现的扩张现象在产后3个月即可恢复。

产妇顺产后,由于胎儿的挤压,确实有部分出现阴道松弛的情况,甚至有阴道前壁膨出的情况发生,在孕前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加身体组织弹性,这样出现阴道松弛的几率会适当降低,同时在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肌治疗,帮助恢复产道弹性。

误区:发现脐带绕脖就不能顺产

脐带绕颈是胎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由于脐带游离在羊水中,胎儿也会在母体中转啊转的,难免转转就缠到一起去了。

发生了脐带绕颈也不要紧张,定期产检,关注胎动,如果胎动异常或发生早期胎儿缺氧的症状及时就医,其余的,就盼着宝宝自己转呀转的再转开就好啦,即使在孕晚期依旧是绕颈状态,也不要太担心,不是什么大问题哦,助产士和医生会处理的很好的。

不是所有脐带绕颈都会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只要胎儿生长发育正常、胎动正常、胎心监护正常等,是可以自然分娩的。医生会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严密监护。

但是如果绕颈圈数多(3周以上)且紧,脐带相对过短,或者怀疑胎儿缺氧,那选择剖腹产会比较好。

特别提示:到底能不能顺产听医生的评估就对了。

以上关于“六大容易误解的分娩问题!你中招了吗?”的信息由医学教育网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链接】

妇幼课堂产中系列课程选课指南及介绍

临产前突然恐惧?六个小妙招帮孕妈克服!

生孩子剖腹产?要选对“吉时”!

退出
特别推荐
官方微信公众号
正保医学教育网官方微信
  • 第一步:微信扫二维码关注“正保医学教育网”;
  •  
  • 第二步:点击公众号推送的图片,并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欢迎合作
回到顶部
折叠